1940年,皮定均看上了女干部张烽,就让县长去说媒,张烽听说了县长的来意后,拒绝道:“他条件很好,但我不想嫁给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0年的太行山区,一支日军钢笔辗转到了八路军指挥员皮定钧手中,这支从战场缴获的钢笔,原本只是众多战利品中普通的一件,却在皮定钧心中有了特殊的意义。 那年夏天,他遇见了让他魂牵梦绕的姑娘张烽,十八岁的张烽是涉县妇救会的主任,梳着利落的麻花辫,做事干脆利索,皮定钧被她明亮的眼神所吸引,想把这支钢笔送给她。 可张烽对军人有着特别的抗拒,在妇救会工作期间,她经手过37份烈士证明,安慰过23位遗孀,目睹了太多战友牺牲后家属的痛苦,张烽在日记中写下"革命未成,何以为家"的誓言,并暗自决定永不嫁军人。 皮定钧托县长说媒被拒绝后,提笔写了一封情书,他的字迹歪歪扭扭,错别字连篇,甚至把"保护"写成了"抱护",这个能带兵打仗的指挥员,在感情表达上显得如此笨拙。 张烽收到信后本想退回,却被信中的错别字逗笑了,她拿起那支钢笔,仔细地在信上批改起来,改着改着,她发现这个粗犷的军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诚。 渐渐地,皮定钧的来信变得规律,他不擅长说甜言蜜语,就把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写给张烽,他会在缴获的电报纸背面写下捷报,会把太行山的野菊夹在信纸中。 张烽开始期待这些信件,担心皮定钧在战场上的安危,那支钢笔在两人之间传递,写下了最朴实的战地情书,从最初的抗拒到默默关心,张烽的心慢慢被这个军人的真挚打动。 1943年的初夏,他们在一间简陋的土屋里举行了婚礼,没有鲜花,没有美酒,连张烽都穿着普通的布衣,远处传来的炮声是特别的礼炮,战友们的祝福是最真挚的贺词。 婚礼上,皮定钧羞涩得说不出话,但他紧握着张烽的手,目光坚定,那支钢笔见证了他们在战火纷飞中许下的诺言,张烽明白,她嫁的不是一个军人,而是一个愿意用生命守护和平的战士。 这支钢笔陪伴着他们走过枪林弹雨,见证了他们的分离与重逢,在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它不仅写下战报,更书写着一对革命伴侣的真挚情感。 婚后的生活并不像童话般简单,中原突围时,怀有身孕的张烽不得不与皮定钧分开,她化装成普通村妇,穿越敌人的封锁线,那支钢笔和丈夫的信件一直贴身携带。 命运给这对革命伴侣带来沉重打击,张烽在躲避特务追捕时早产,孩子不幸夭折,当时皮定钧正带领七千将士与敌军周旋,无法陪在妻子身边,那支钢笔写下了太多离别的苦痛,却也记录着两人彼此支撑的勇气。 1948年的豫东战役中,张烽担任医疗队长,在战场上抢救伤员,一次,弹片划伤了她的左臂,皮定钧得知消息后万分焦急,却因为战事吃紧无法脱身,张烽用钢笔给他回信:"你守住阵地,我守住伤员,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这支钢笔见证了他们聚少离多的岁月,皮定钧在前线指挥作战,张烽在后方支援,每当想念对方时,他们就写信互诉衷肠,皮定钧写下战场上的艰辛,张烽则记录后方的点点滴滴。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这支钢笔写下了最朴实的爱情,它不懂浪漫,却记录着最真挚的情感;它没有诗意,却见证了最动人的承诺,三十三年的婚姻岁月中,相聚的时光不足千日,但每一刻都弥足珍贵。 1976年7月7日,一场空难夺走了皮定钧的生命,张烽强忍悲痛,用这支陪伴多年的钢笔写下悼文:"我朝连绵群山呼喊,对着浩瀚碧海呼唤,回应我的只有风过松涛," 晚年时,张烽常常翻看那些泛黄的信件,那支钢笔里的墨水早已干涸,但书写的故事却永远鲜活,她最珍视的是两人1943年的结婚誓言:"我嫁的不是军衔,是为民请命的担当;你娶的不是贤妻,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2009年,张烽离世后,这支见证了一段传奇爱情的钢笔,和那些饱含深情的信件一起,被收藏在革命纪念馆中,它不再写下新的文字,却永远讲述着那个年代里,一对革命伴侣的动人故事。 信息来源:《中红网·皮定均与张烽的情故事》、抖音百科《张烽》、搜狐网《伉俪情深》
1940年,皮定均看上了女干部张烽,就让县长去说媒,张烽听说了县长的来意后,拒绝
瑶星隐雾岚
2025-07-03 22:11: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