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 年,26 岁已婚大诗人艾青爱上 15 岁漂亮女学生韦嫈。为留住她,艾青在湖边扑通下跪以死相逼:“你若走了,我就跳湖!” 韦嫈无奈同意交往,谁知两人结婚生下 2 子 2 女后,艾青转身对小 22 岁有夫之妇高瑛展开猛烈追求,令人大跌眼镜! 当常州滆湖的夜风掀起艾青的长衫,这个刚因《大堰河 —— 我的保姆》声名鹊起的诗人,正用创作《向太阳》时的激情演绎着现实版的浪漫剧,却没意识到膝盖下的淤泥,早已埋下此后半生情感风暴的伏笔。 艾青的情感轨迹,始终缠绕着早年被弃养的创伤记忆。1910 年出生时因母亲难产,他被父亲视为 “灾星” 送给农妇大叶荷抚养,直到五岁才回到蒋家。 地主家庭的冷漠与农妇茅屋的温热,在他灵魂里刻下分裂的印记 —— 就像他后来在巴黎左岸咖啡馆啃着黑面包,却用雷诺阿画中的暖光来抵御梵高式的孤独。 1932 年入狱期间,他在《大堰河》里将保姆写成 “母亲”,而现实中对包办妻子张竹茹的疏离,恰是这种情感错位的延续: 当张竹茹怀着八个月身孕跪在他面前,他眼中浮现的或许不是妻子的哀求,而是大叶荷临终前枯槁的手。 15 岁的韦嫈身上,有着艾青渴望的纯粹生命力。这个梳着双辫的女学生在作文里引用他的诗句,瞳孔里映着他未曾拥有的少女时代。 1936 年的常州女师,他给她讲解维尔哈伦的象征主义,却在课后递出的诗稿背面写下:“你的眼睛是塞纳河的晨雾”。 这种将文学想象投射于现实的冲动,与他在巴黎时把梵高的向日葵转化为《吹号者》的激情如出一辙。 当韦嫈说要去贵州求学,他在滆湖边的下跪,更像是诗人用戏剧化的修辞试图定格瞬间的灵感,却忘了对面是个尚未成年的女孩。 1937 年抗战爆发后,艾青与韦嫈的婚姻在颠沛流离中变成生存同盟。从武汉到桂林,他在防空洞里写《火把》。 她在油灯下缝补孩子们的衣袜,四个孩子的相继出生让滆湖边的浪漫彻底沉淀为柴米油盐。 1941 年在重庆,他对着镜子看见自己两鬓的白发,突然想起韦嫈 15 岁时扎着的红绸带。 这种时光流逝的恐慌,在他 1943 年创作《向太阳》时转化为对光明的狂热追寻,却也让他对身边那个被生活磨去光彩的女人日渐冷淡。 高瑛的出现恰逢艾青创作的瓶颈期。1955 年的中国作协茶会上,25 岁的高瑛穿着布拉吉朗诵自己的诗,发梢的茉莉花香让艾青想起 1929 年巴黎花市的气息。 这个比他小 22 岁、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女诗人,身上有着韦嫈未曾有过的新时代女性锋芒。 当他在高瑛的笔记本上写下 “你是我失落的那一半年轮”,这种对青春与才情的追逐,本质上是诗人对创作生命力的焦虑。 就像他 1936 年抓住韦嫈,是抓住了从地主少爷到 “人民诗人” 的身份转换契机,此刻追求高瑛,则是试图在新时代的文学语境中重新确认自我价值。 1956 年离婚时,韦嫈抱着四个孩子站在作协门口,艾青的吉普车驶过溅起的泥点落在她棉布衫上,与 1936 年滆湖边的淤泥形成残酷呼应。 他留给她的除了 “诗人前妻” 的标签,还有《大堰河》稿费买的半袋面粉 —— 这种物质补偿与情感背弃的分裂,恰似他诗歌中 “土地” 的厚重与 “太阳” 的飘忽。 而高瑛在回忆录里写的 “我们在诗中重逢”,实则是两个诗人在特殊年代的相互取暖: 1957 年艾青被错划右派,高瑛用钢笔在烟盒纸上记录他的诗句,就像当年韦嫈在战乱中保存他的诗稿。 只是这次艾青不再是那个需要用下跪挽留爱情的青年,而是变成了需要庇护的落难诗人。 晚年的艾青在《归来的歌》里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这句诗用来形容他的情感历程竟意外贴切。 1980 年代,当他坐着轮椅在北海公园遇见韦嫈的儿子艾轩,画家笔下的荒原意象里,隐约能看见滆湖的水纹。 而高瑛在《诗中牵手》里描述的暮年相伴,床头总放着艾青 1936 年写给韦嫈的未寄出的情书。 这些被时光尘封的手稿,纸页间渗出的不仅是诗人的才情,还有那个动荡时代里,知识分子在理想与情欲间挣扎的真实体温。 当 1996 年艾青的葬礼上,高瑛朗诵着 “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韦嫈的女儿艾梅梅在角落里默默擦拭眼泪,两个女人跨越六十年的命运交织,恰是艾青诗歌最好的注脚: 他用一生的情感动荡证明,诗人的灵魂永远在寻找大堰河般的温暖母体,却又困于巴黎式的精神流浪。
1936年,26岁已婚大诗人艾青爱上15岁漂亮女学生韦嫈。为留住她,艾青
云海仙踪觅
2025-07-03 21:55:10
0
阅读: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