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国学大师季羡林,得知妻子彭德华要来北京时,转头就将大床换成了单人床,还放出狠话我就是死和不和她睡在一起。30年后,彭德华去世后,季羡林甚至拒绝四万元丧葬费,气得儿子和他断交了整整十三年。 他们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却过得比陌生人还陌生。明明孩子都已经生了,却还是没办法理解彼此。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对充满悲剧色彩的婚姻,就是知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和他的妻子。 季羡林和他的妻子是通过父母介绍认识的。 那时候的季羡林家徒四壁,父亲是个私塾先生,并没有多少收入,想着儿子年纪大了,便为他找了一个能吃苦耐劳的农村姑娘,希望两个人好好过日子。 谁知道,随着时局的变化,像季羡林这样的知识分子一跃成为了香饽饽,被国家重点培养,后来还出国留学了。 近些年,季羡林饱读诗书,和农村出身的妻子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 两个人起初还能做到相敬如宾,可是随着精神需求的增长,季羡林对自己的结发妻子变得越来越冷漠,甚至拒绝和她同床而卧。 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季羡林先生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事业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就婚姻而言,他实在算不上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在那些年,他在国外留学时,是妻子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照顾公婆,教育儿子。而身为父亲的季羡林,对此心知肚明,却漠不关心,一门心思扑在了学业上。 面对妻子的来信,他觉得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女人絮絮叨叨,说的是一些生活琐事,于是便更加不耐烦了。 夫妻两人原本就淡泊如水的感情,在距离的隔离下变得更加淡漠。等到后来季羡林分配到北大工作时,面对好久未见的妻子和儿子,他也表现得十分冷淡。 两个人虽然共同住在北大提供的宿舍里,仍然过着各自的日子。季羡林每日忙于学术研究,而妻子每天洗衣做饭,像一个丧夫的家庭主妇。 妻子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跟自己共同孕育子女的男人也变得越来越谨慎,甚至后来身体出了异样,有了病痛都不敢告诉这个名义上的丈夫。 就这样硬生生地拖着,直到有一天,季羡林的妻子终于闭上了眼睛。 其实我们很难不去想,面对妻子的离世,季羡林是感到愧疚更多,还是如释重负更多呢? 总之,比起那个年代一些文人受到新思想影响就跟妻子离婚,季羡林跟妻子一直保持着名义上的夫妻关系。 但晚年却对妻子不管不顾,一直冷暴力,我们都不知道哪种行为算是更渣了。 后来,在妻子的丧葬典礼上,季羡林更是要求多年未见的儿子和自己平摊丧葬费,这让儿子勃然大怒,十多年都不愿意与他再来往。 季羡林在学术领域的贡献,值得所有人敬佩,可是他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却如此糊涂、敷衍。可能这个世界上真的就没有完美的人吧。 也有人说,这样的情感疏离,其实是时代洪流所烙下的创伤与印记。 在那个年代,很多人都受到伦理纲常的约束,不得不秉承“父母之命,娶一个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人”或者“嫁给一个自己根本不爱的人”。可是受到新思想启蒙的他们,又知道这样是不对的。 他们在这种矛盾中饱受内心的折磨,也因为这样的内心折磨,伤害了身边无辜的人。 所以说,归根到底,大家都是在为时代的错误买单罢了。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呢?
1990年,95岁高龄的他被赶出了自己的家,短短两个月就郁郁而终,至死也没能再看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