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作曲家王立平接下了一个烫手山芋——为87版《红楼梦》谱曲。他立下规矩

赋墨尘埃 2025-07-03 12:55:49

1982年,作曲家王立平接下了一个烫手山芋——为87版《红楼梦》谱曲。他立下规矩:所有曲子必须由他一人包揽,谁也别想插手。可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会按部就班找个大牌歌手时,他却扔出一颗重磅炸弹:“我要用个业余歌手,一个汽车厂的工人,叫陈力。”

1982年,对很多人来说只是普通的一年,但对作曲家王立平而言,却是他人生中最关键的转折点之一。那一年,他接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为即将开拍的87版《红楼梦》电视剧创作全部音乐。这可不是一般的活儿——《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改编成电视剧的压力本来就大,更别提还要用音乐去撑起这部巨作的灵魂。王立平却不含糊,他直接跟导演王扶林放话:所有曲子必须由他一个人写,歌词得用曹雪芹的原词。

王立平生于1941年,吉林长春人,从小就跟音乐杠上了。13岁考进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主修钢琴,跟着名师学艺,基本功扎实得不得了。后来,他调到北京电影乐团,靠着《牧羊曲》《驼铃》《太阳岛上》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早就成了圈里响当当的人物。可他偏偏是个“红迷”,对《红楼梦》的痴迷不是一天两天。他翻来覆去读原著,琢磨里面的诗词,早就想用音乐把那些悲欢离合唱出来。

创作的过程却没那么顺畅。王立平一头扎进《红楼梦》的世界,面对曹雪芹那些意境深远的诗词,他常常卡壳。尤其是主题曲,他挑来挑去,最后锁定了《枉凝眉》。这首曲子,他整整磨了一年零九个月,反复推敲旋律,调整节奏,直到觉得能配得上林黛玉和贾宝玉的那份情才罢休。为了这部剧,他一共花了四年半,写了13首歌,还包揽了所有背景音乐,每一首都得精雕细琢,绝不敷衍。

可最让人瞠目结舌的,还是他在歌手选择上的“大手笔”。王立平有个想法:专业歌手的声音太圆滑,太“职业化”,唱不出《红楼梦》里那种纯真又哀婉的感觉。他想要一个未经雕琢的嗓子,能直接把人带进故事里。于是,他看中了陈力——一个在长春汽车厂当化验员的普通工人。陈力没学过声乐,没站过舞台,连基本的演唱技巧都不懂。可王立平偏偏觉得,她的嗓音清澈、自然,带着一股子原生态的味道,正是他要的。 这决定在当时可真是“胆大妄为”,,87版《红楼梦》是央视的大制作,主题曲的分量不言而喻。找个业余歌手来担纲,风险有多大?圈里不少人等着看笑话。可王立平不怕,他说服了导演王扶林,把陈力拉进剧组。陈力刚来的时候,确实有点手足无措。她气息不稳,咬字不清,情感也抓不住。王立平就亲自上手,一字一句教她,怎么发声,怎么表达,甚至不厌其烦地陪她练到深夜。

陈力自己后来回忆,光是录《枉凝眉》,就不知道重来了多少次。王立平要求严格到近乎苛刻,但也正因如此,陈力一点点摸到了门道。她从一个完全的外行,慢慢学会了如何用声音讲故事。三年后,她站在录音棚里,唱出了让王立平点头的版本。那一刻,她的歌声如泣如诉,像极了书里林黛玉的影子,把《红楼梦》的悲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1987年,电视剧一播出,陈力的歌声火遍大江南北。《枉凝眉》《葬花吟》这些曲子,成了无数观众抹泪的背景音乐。她的嗓音跟王立平的旋律搭在一起,简直是天作之合。有人说,如果不是陈力唱,可能就没那种味道;而如果不是王立平写,也不会有这样的陈力。两人互相成就,共同撑起了这部剧的音乐高度。

王立平把古典和现代揉在一起,既有古曲的韵味,又不失流行感。更厉害的是,他能把曹雪芹的诗词直接拿来谱曲,还谱得那么贴切。比如《枉凝眉》,听着就让人觉得宝黛的感情全在里面了。他的创新,不只停留在《红楼梦》,还影响了后来的电视剧音乐创作。很多人都说,他开了个头,让大家看到原来音乐还能这么跟文学结合。

王立平的贡献,不只是给《红楼梦》添了彩,更是为中国音乐史留下了宝贝。他的13首歌,加上背景音乐,撑起了整部剧的情感骨架。87版《红楼梦》能成经典,音乐占了一半功劳。时至今日,那些旋律还在传唱,勾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他的故事,也让人感慨:艺术这东西,真得有胆量、有执着,才能干出名堂。

0 阅读:26

猜你喜欢

赋墨尘埃

赋墨尘埃

牟思远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