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手下不是没有能人,谋士刘玄初告诉吴三桂,不要杀永历帝,吴三桂不听,跑到缅甸把永历帝杀了。刘玄初又告诉吴三桂,不要主动要求撤藩,康熙同意怎么办?吴三桂不听,康熙一看奏折同意了,吴三桂直接麻了。 主要信源:(趣历史网——湮没在历史深处的吴三桂谋士:不为人知的吴三桂;《广阳杂记》) 在明末清初的动乱年代,吴三桂这个名字许多人耳熟能详。 他原是明朝将领,后来引清兵入关,投降清朝受封平西王,权势熏天。 但吴三桂不满足于此,再次反叛清朝,试图割据一方。 康熙十七年秋,他病死在衡阳城内,没能实现抱负,令人叹惜。 历史研究表明,他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源自几次关键决策错误。 这些错误都与他不听身边谋士刘玄初的建议相关,一步步将自己推入绝境。 事情得从永历皇帝说起。 永历是南明政权最后一位皇帝,被清军逼入缅甸,流亡他乡。 在汉族百姓心目中,永历象征着“反清复明”的大义旗帜,极具号召力。 当时吴三桂手握重兵,镇守西南边疆。 如果他保全永历性命,清朝廷为了边境稳定,必然不敢轻易动他。 粮饷供应也少不了,还能以永历作筹码与清廷周旋。 康熙皇帝登基后对南方藩镇心存戒备,吴三桂若留活口,就多了一道保障。 可吴三桂不听刘玄初苦劝,亲自带兵深入缅甸,擒回永历并在昆明将其处死。 结果呢? 他失去谈判资本,清朝廷立刻收紧控制,克扣粮饷让他捉襟见肘。 更糟的是,天下人骂他弑君,从此道义尽失,没人再肯响应号召反清。 之后风波不断,康熙皇帝少年登基,英明果决,决定削弱藩镇势力。 他下诏提议削藩,试探吴三吉等人。 吴三桂自恃功高,以为康熙年轻胆小,便假装主动要求撤藩,想吓唬清廷让步。 史书《清史稿》记载,康熙接奏折后立即恩准,派人监督执行。 吴三桂低估了帝王权术,刘玄初曾警告这是激将法,若轻举妄动必然仓促起兵,准备不足。 吴三桂却置之不理,清廷使者一到门口,他才被迫反叛,军情大乱陷入被动。 康熙抓紧时机调度,重兵集结以待反扑。 反叛初期,吴三桂势如破竹,几乎占领南方大部。 这时天下百姓翘首以盼“反清复明”,期待他拥立明室后裔匡正名分。 只要高举大旗,民心归附易如反掌。 他却鬼迷心窍,自行称帝改国号大周,在衡阳筑坛登基。 刘玄初急得直跺脚,劝他别忘大义根本。 但吴三桂只顾虚荣,嘲笑明室遗民。 民间反响冷淡,汉人地主和读书人无人相助,兵源日减粮草不足。 清军趁机煽动,说他是无道篡逆,分化南方民心。 吴三桂的军队渐渐孤立,如同困兽独斗。 战场上也错失良机。 吴军势盛,一举攻近长沙,清军溃不成军,康熙一度焦头烂额。 兵贵神速,该趁热打铁直取中原。 吴三桂却停下来,想划江而治偏安一隅。 刘玄初力劝不可停歇,否则清廷喘息后必卷土重来。 吴三桂依旧固执己见,耗在长沙不动弹。 清廷抓紧招降纳叛,安抚尚可喜耿精忠等藩王,整顿八旗军马增兵备粮。 数月后清军大举反攻,吴三桂节节败退,最终在衡阳被重重包围。 康熙年间《圣祖实录》记载,清军以逸待劳,吴军疲于奔命士气低落。 吴三桂在围城中日渐衰弱,不久病逝军中。 纵观吴三桂的一生,手握重兵却屡失良机,全因他刚愎自用。 每一次不听劝告,都像削铁断臂一般自毁根基。 刘玄初这位谋士句句金玉良言,他都当耳旁风,结果筹码尽失、起兵仓促、名分无存、战机错失,最终身死城破。 康熙皇帝眼光长远、谋定后动,稳操胜券。 普通百姓过日子,也得学个教训。 事情得听人劝,尤其忠言逆耳时,别为一己私利蒙了眼,否则纵有千军万马,结局也只能是败得干干净净。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吴三桂手下不是没有能人,谋士刘玄初告诉吴三桂,不要杀永历帝,吴三桂不听,跑到缅甸
素花淡草意悠
2025-07-03 12:50:14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