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2010年,作家史铁生突发脑溢血,医生问他的妻子陈希米:“要不要救?”没想到陈希米却说:“不救了,放过他吧!”随后,史铁生浑身抽搐,不久后离开了人世。 (参考资料:2023-07-20 海峡新干线——史铁生紧急住院,医生问他的妻子:“要不要救?”陈希米回应:“不救了,放过他吧!”) “史先生情况很危急,现在非常痛苦。就算抢救过来,人也会一直痛苦,几率也不大。要不要救?”当医生问出那个问题时,守在手术室外的陈希米,大脑一片空白。 这是2010年,史铁生在一次透析后突发脑溢血,面对这个医学上冰冷、情感上却重于泰山的问题,陈希米替他做了决定:“不救了。让他走,放过他吧。” 这个决定,看似残酷,却是陈希米能给丈夫最深的理解与爱,因为她知道,对于史铁生,如果连思考和写作的能力都被夺走,那样的活着,才是真正的折磨。 世间或许再难找到第二个人,能像史铁生这样,把破碎的生命,活成一部深邃的哲学著作。 史铁生的人生,从21岁那年急转直下,1951年,史铁生生于北京,1967年从清华附中毕业,两年后响应号召去了陕北,和那个年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他以为这是一次寻常的远行,是奔赴一个滚烫的理想。 谁知,命运早已在此处埋下伏笔,一次山中放牛,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冰雹让他高烧不退,烧退了,腰腿却开始剧痛,他住进医院,可谁也没料到,这一病,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双腿瘫痪,人生瞬间倾覆,一个前途无量的年轻人,突然之间找不到工作,也看不到任何出路,只剩下轮椅和无尽的惶恐。 绝望之下,史铁生找到了一个去处——地坛,这座荒废的古园,成了他躲避人群目光的避难所,每天,他摇着轮椅进去,一待就是一下午,地坛像一位沉默而包容的母亲,收留了这个失魂落魄的儿子。 史铁生想不通命运为何如此待他,于是他反复地想、激烈地想,想到最后,反而想通了另一件事:“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句话不是文人的故作姿态,而是一个在深渊里反复探底的人,最终摸到的那块坚实的地面,地坛教会史铁生,既然命运如此,那就顺应它,坦荡地活,这份通透,后来凝聚成了他最著名的散文《我与地坛》。 想通了“怎么活”,接下来就是“靠什么活”,史铁生找到了写作,写作,一次又一次将他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身体被禁锢在方寸之间,思想却可以天马行空,他的文字里有一种惊人的诚实,这不仅成就了他的文学,也为他牵来了一段灵魂之恋。 1979年,史铁生的小说《爱情的命运》发表,西北大学的一位年轻编辑陈希米,读完后,被文字背后的那个灵魂深深吸引,十年后,史铁生的病情加重,陈希米专程去北京看他。 在一间低矮的小平房里,两人初见,史铁生对她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正是我心里想的样子。” 也是这一年,史铁生和陈希米结婚了,没有婚礼,没有仪式,只有两个相似灵魂的彼此认定,可是,命运似乎嫌对他的考验还不够。 1998年,史铁生又确诊了尿毒症,从此必须靠每周数次的透析维持生命,写作,变得更加艰难,即便如此,他依然在攀登,思考得愈发纯粹。 直到2010年那个冬日,身体的衰败终于追上了他强大的灵魂,当医生问出那个问题时,陈希米的决定,正是对史铁生一生哲学最彻底的践行。 陈希米知道,丈夫用尽一生去证明,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能否保有思想和尊严,强行留住一个无法再思想的史铁生,才是对他最大的不尊重。 最终,陈希米为丈夫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这是史铁生生前的愿望,他的肝脏,拯救了另一位病人。
2015年,香港教授许金山在车内放了2个瑜伽球,导致妻女开车时死于中毒,这个案子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