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1拾荒老人被工地老板收留6年,老人被家人接走时,老板突然拦住:把钱结清再走!

山河蕴含力量 2025-07-03 00:55:22

浙江1拾荒老人被工地老板收留6年,老人被家人接走时,老板突然拦住:把钱结清再走! 2022年底的杭州余杭区,一则寻人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关注。视频中,一位满脸沧桑的聋哑老人正在工地食堂择菜,他左手有明显烫伤疤痕,右肩有月牙形胎记。这些特征让远在重庆的陈明阳激动不已,这正是他们寻找了16年的四叔陈德友。 故事要从2016年说起,建筑工地负责人曾铭利在日常巡查时,发现一位老人正在工地角落搬砖。老人约60多岁,穿着打了补丁的旧裤子,脚上的解放鞋早已破损。他没有任何防护装备,却干得十分卖力。 工友们说,这位聋哑老人最近常在附近捡废品,大家偶尔会分给他一些。看到有活儿,老人就主动上前帮忙,虽然无法言语,但手脚麻利,看得出曾经是个熟练工。 曾铭利走近询问情况,老人只是指了指肚子,露出憨厚的笑容。曾铭利立即让人从食堂端来热饭热菜。老人接过饭碗,小心翼翼地吃着,眼神里满是感激。 看着眼前这位风烛残年还在流浪的老人,曾铭利做了一个决定:留下他。他为老人安排了食堂的工作,每天打扫卫生、清洗餐具,月工资2000元,还腾出一间板房供他居住。 老人不会说话写字,工友们便叫他“老黄”。每天清晨5点,老黄准时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除了本职工作,他还经常帮工友们缝补衣服,手艺娴熟。工地上200多号人,都把他当成了自家人。 第一次领工资时,老黄显得格外紧张。他不停比划着“小偷”的手势,担心钱会被抢走。曾铭利看出他的担忧,主动提出帮他保管:“每月给你留500元零花,其余的我帮你存着,需要时随时来取。” 老黄连连点头,像是卸下了心头大石。从那以后,每月发工资成了他最期待的日子。他会仔细数着曾铭利给他的500元零花钱,然后把剩余的工资交给曾铭利保管。 时光飞逝,6年过去了。工地从一片荒地变成了高楼大厦,老黄的脸被晒得更黑了,但精神状态比刚来时好了许多。他有了固定住所,每天三餐有保障,还有一群关心他的工友。 2022年底,工程接近尾声。曾铭利开始担心老黄的去向,下一个项目在外省,老人年纪大了,不适合继续跟着工地漂泊,他决定帮老黄寻找家人。 曾铭利拍下老黄的照片和视频,特别标注了他的身体特征。左手烫伤疤痕、右肩月牙形胎记、身高约1米65。他将这些信息发布到多个寻亲平台,希望能有奇迹发生。 仅仅3天后,重庆网友陈明阳就在评论区留言:“这是我四叔!2006年在杭州走失,我们找了16年!”陈明阳提供的照片和信息完全吻合,曾铭利立即与他取得联系。 原来,2006年春节后,陈德友跟着哥哥陈德明到杭州打工。一天在菜市场买菜时,陈德友被人群冲散。陈德明找遍了整个市场,贴了无数寻人启事,甚至辞掉工作专门寻找,但弟弟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确认信息后,陈德明和侄子陈明阳连夜开车赶往杭州。1500公里的路程,他们轮流开车,只用了20个小时就到达工地。为确保准确,曾铭利还建议做亲子鉴定。 重逢那天早上,老黄正在食堂择菜。当他回头看到陈德明的那一刻,手里的菜叶散落一地。他冲上前紧紧抓住哥哥的手,口中发出“啊啊”的声音,泪水夺眶而出。 亲子鉴定结果很快出来,确认老黄就是陈德友。陈家人准备带他回重庆,临行前到工地向曾铭利道别。就在此时,曾铭利突然拦住他们:“等等,账还没结清。” 陈德明愣住了,以为是要收什么费用。曾铭利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厚厚的牛皮纸袋:“这是老黄6年的工资,除了每月500元零花,其余都在这里,一共11万3300元。” 原来,曾铭利真的把老黄每月的工资都存了起来。6年来,他详细记录着每一笔,包括几次涨工资的情况,厚厚的工资条见证了这份承诺。 陈明阳当场向曾铭利深深鞠躬,老黄却一把抢过钱袋,抽出一叠钞票往曾铭利手里塞。工友解释说:“他想给你当路费,请你去重庆玩。” 曾铭利退回钱,承诺一定会去看他。老黄这才安心上车。临别时,他挨个拥抱工友们,用手势表达着感谢。工友们也纷纷叮嘱他保重身体。 回到重庆后,村里为陈德友的归来放鞭炮庆祝。老人住进了侄子为他准备的房间,开始了新生活。他在院子里种菜养鸡,每天和曾铭利视频聊天,虽然只能比划,但笑容始终挂在脸上。 这个故事在网络传开后,曾铭利的善举获得了杭州市残联的表彰。但他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老黄勤劳本分,是靠自己的劳动挣钱,我只是帮他保管而已。” 一场跨越16年的寻亲故事,一份持续6年的默默守护,11万元工资见证了人间真情。在这个故事里,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朴实的善意在静静流淌。正如一位工友所说:“老黄是不幸的,16年流离失所。但他又是幸运的,遇到了曾老板这样的好人。” 主要信源:(极目新闻——被工地收留6年的聋哑老人回老家团年,村里放鞭庆祝;光明网——身份不明的聋哑老人被杭州一工地收留,没想到6年后…)

0 阅读:1
山河蕴含力量

山河蕴含力量

不愿面对现实的奶茶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