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教科书对博古、李德二人的历史评价极其特殊,称他俩犯了“左”的错误,并导致

旑旎映芙蕖 2025-07-03 00:44:46

[月亮]教科书对博古、李德二人的历史评价极其特殊,称他俩犯了“左”的错误,并导致全党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那么问题来了,什么叫“左”的错误?他俩到底干了什么事儿?全党面临的危险情况又是什么呢? 要弄明白这些问题,得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经过说起。那会儿蒋介石动员了五十万大军,准备对中央苏区来个大清剿。 红军之前靠着毛泽东和朱德的战法,四次把国民党的进攻挡了回去。这些胜利,主要靠上山打游击,带着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 按说有了这几次成功的经验,第五次也不该败。但这时,共产国际从莫斯科派了人来“指挥”,事情就变了。 中国共产党那时还算是共产国际的下属。莫斯科那边坚持觉得中国也得走工人革命的路,不认账毛泽东的农民路线。他们决定插手指挥,先派了曼弗雷德·斯特恩当军事顾问。这人又不愿去前线,把指挥的差事交给了德国人李德。 李德虽然学过军事,但完全不懂中国的具体情况。党内主要负责人博古,年纪轻轻就当了中央委员,也是莫斯科归来的“高材生”。这俩一个不懂国情,一个没实战,结果把红军最高指挥权握在手里。 他们到前线后,一系列失误接连发生。红军不到十万,对上国军五十万,李德还要大家分兵,把力量分散到各个方向。红军协调不起来,根本打不了歼灭战,只能被动硬拼。 这种消耗战对红军极为不利,越打损失越大,补给和兵员根本补不上。第二个大问题是,他们让红军修堡垒,打算用堡垒对付蒋介石的堡垒。红军明明缺火炮,却要死守,成了敌人炮火的靶子,很多人牺牲在自家堡垒下。 第三个问题,就是不接地气的指挥。李德天天对着大地图画圈圈,完全不考虑地形和部队的体力极限。红军经常跑几十里,也赶不到计划的目标地点,耽误了很多战机,只能跟着敌人节奏跑。 这种急于成功、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决定和行为,就是“左”的错误。结果很快显现出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只能被迫长征。 长征初期,还是博古李德掌舵。他们让队伍带着一堆印刷机、档案等重家伙,队伍走得慢,目标大,国民党很容易围堵。 湘江一战,国军三十万大兵把关口守死,红军拼死突围,八万多人只剩下三万。损失惨重,军内对这两人的不满达到了顶点。 这个节骨眼上,又出事了。国民党在上海破坏了红军的秘密电台,红军彻底跟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博古、李德权威被削弱。一切让遵义会议的召开有了条件。1935年,红军进到贵州遵义,开了关键会议。 这次会议改变了局势。毛泽东虽然早被挤到一边,但始终总结经验,不断和一线指挥员沟通,把自己的游击战争思路一点点传播出去。 他还拉拢了张闻天、王稼祥这样的话事人,关键时刻给他撑腰。长征路上,他力主改道贵州,绕开敌人重兵。这套打法,让红军终于打了几场胜仗,士气总算有了回升,更多干部站到了毛泽东一边。 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彻底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因为决策上的问题,不是客观原因。他说,主要是进攻时乱冒险,防守时又太保守,撤退时还老想着逃。 几次作战的成败,验证了他主张的正确。会议最后,大家认同毛泽东的思路,撤掉了博古、李德的指挥权,把毛泽东列为新的领导核心。 博古、李德的失误,本质上是照搬共产国际的教条,不顾中国农民为主的实际情况。中国没苏联那种工人基础,必须靠农民打天下。 他们按书本制订指令,结果屡屡失败。虽然这两个人确实有理想信仰,跟红军硬扛过长征,博古之后还在新闻宣传方面起了作用,但那段错误确实带来惨痛代价。 遵义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才算真正摆脱了国际上的遥控,走上了适合中国实际的路线。党开始独立决策,结合中国国情摸索经验。这件事说明,一个理论再好,离开了实际环境行不通。 想了解那段历史更多细节,或者有不同看法,可以在评论区聊聊。

0 阅读:76

猜你喜欢

旑旎映芙蕖

旑旎映芙蕖

旑旎映芙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