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毛主席身边的这位少女是时年13岁的焦裕禄次女焦守云,出生于1953年。焦守云少时跟着父亲焦裕禄在山东、河南两地生活(焦裕禄老家山东,现有焦裕禄纪念馆)。焦裕禄同志是毛主席的好学生,人民的好干部,为了兰考治沙,他将自己留在了兰考。焦裕禄走后留下6子女,好在他们都争气,拿当年的话说,他们听毛主席的话,认真做好接班人,在各自的岗位都做出了好成绩。 一九六二年冬,豫东平原冷风直往骨头缝里钻。 兰考县田野上没什么绿意,风沙卷着枯草,一片死寂。 早春那阵沙暴毁了二十万亩麦苗,秋汛又淹坏三十多万亩庄稼,十万亩白碱地像撒了一层石灰粉,老百姓背着口袋往外跑,县城车站挤满逃荒的身影。就在这么难的关口,焦裕禄提着小皮箱进了兰考。 那皮箱里放着换洗衣服,还有一本被翻得起毛边的《毛泽东选集》。 传达完任命文件,他没回机关歇脚,直接坐牛车奔向灾最重的公社。 一路上风吹得人眯眼,他却盯着沙丘嘀咕:栽上树就成林子;看着涝洼说:挖出沟水就走;走到碱地又道:刮皮深翻还能见青。 同行干部听着,只觉得这位新书记脑子里总比别人亮一盏灯。 回到县里,他抖掉身上尘土,说兰考不是绝地,只要敢拼就能翻身,灾区还能锻炼人。 可兰考问题不止在田间,更在脑子。 机关里洋溢的是“等救济、发统销”的暮气。有人叹气:三害治不住,又穷又险,谁来都一样。 焦裕禄心里明白,干部不抬头,群众就没劲,于是半夜敲醒副书记,两人在煤油灯下聊到鸡叫。 他一句话点破关键:得先治人,再治沙治水治碱。 第二天夜里,狂风大雪,他把县委成员拉去火车站。候车室里,逃荒队伍抱着孩子缩成一团。冷风呼啦啦,焦裕禄指着一张张冻得发青的脸,沉声说:他们背井离乡是咱没本事,谁还好意思待在暖屋里?没人回话,但心里像被槌子敲了几下。 那夜雪地回来,会议直到拂晓,县委定下铁规:不冲一线,谁也别谈带领群众。 说干就干。 很快,一支一百二十人的“三害调查队”拉开阵势,干部、老农、技术员混编,队伍像插满旗的小红点撒向全县。焦裕禄本来肝病缠身,大家劝他少出门,他一句“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扔过去,背起干粮包就跟队出发。 一个月接一个月,调查队丈量了八十四个风口、一千六百个沙丘,画出厚厚几叠河渠图,兰考灾害底细第一次被掀开。 调查带来信心,信心要靠群众放大。 焦裕禄把铺盖卷搬进贫农草屋,围着火塘拉家常;晚上蹲在牛棚记笔记,白天跟社员比着刮盐碱皮。韩村社员割草卖草养全队,不伸手要救济;秦寨深翻碱地,一锹半锹啃硬土;赵垛楼雨夜挖沟排水,七季绝收后第一次卖余粮;双杨树社员兑鸡蛋卖猪买牲口,硬把集体经济挺住。 秋天冷冻厂万人大会上,焦裕禄拉着四队代表登台:“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掌声像浪,一层接一层。 那天后,全县出现新名词——“硬骨头队”。谁家队名上了红榜,社员走路都带风。 工作忙,家里简陋到像民工宿舍。 袜子补了又补,夏夜铺四毛钱蒲席,孩子拿着免票看戏被他骂得直抹泪。他顶破县人委计划的豪华改造方案:“坐破椅子照样革命”。有干部犯了错,大伙想处分,他说:让他去最苦的大队,到群众堆里亮亮相。 那个干部后来真在赵垛楼拼红了眼,“翻沙封丘”立了头功。县里人说:这书记批人不留情面,可心里始终惦记人。 一九六三年深冬,大风雪封路。 焦裕禄连夜布置:干部下村访贫问苦,牲畜不得冻死,运输被堵要管吃管住。话音落,自己带着几个年轻人冲进漫天雪雾。耳朵盖揪得通红,他还哼着《南泥湾》。那天他挨了九个村,走进一对盲人老夫妇家,自称“你们的儿子”,老人摸着他哭出声。 村里流传:大雪夜里,书记送来一袋救命粮,一句“印把子在咱手里”顶得过千言万语。 肝痛越来越厉害,他开始在棉袄里塞钢笔硬顶止疼。 椅背被顶裂,藤条翘成刺。地委几次催他住院,他推说春耕离不开。后来实在拖不住,被抬上火车,弯腰上车前还交代:排水工程细节要盯紧,麦苗返青再盯一遍。 有同志跟去北京,听到诊断书上写“肝癌晚期”,当场红了眼眶。 医生估算只剩二十天,他没问病情,只让人捎话回县里:把没写完的文章续上,把秦寨麦穗剪几根寄来。晚期疼痛像铁钩,他攥着床单一滴泪都没流,只念叨沙丘封住没有。 开封地委副书记探望,被他嘱咐:“要领兰考人继续干,死也得把灾害摁下去。” 末了递上一张合影:“人不行了,把照片带回让干部看看。” 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咬着毛巾,没再挺过去,四十二岁。 枕边只有两本书,《毛泽东选集》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消息传到兰考,县城风一样寂静。 三十六万群众簇拥在沙丘间,哭声起伏。 按他遗愿,棺木葬在锁沙林带旁,他要躺着看那片地慢慢变绿。 人走了,蓝图还在。三年后,兰考十九万亩沙区栽满条带林,洪水被新开河槽引走,老碱窝长出碧绿庄稼,粮食基本自给。 贫农代表来坟前报喜,说沙丘“贴了膏药”,洪水“乖乖回河”,盐碱“翻身见青”。
站在毛主席身边的这位少女是时年13岁的焦裕禄次女焦守云,出生于1953年。焦守云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7-02 21:31:20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