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丁玲在家中去世,三年后,她的丈夫迎娶小12岁张钰,成婚前他提出两个必

周平聊历史 2025-07-02 20:44:31

1986年,丁玲在家中去世,三年后,她的丈夫迎娶小12岁张钰,成婚前他提出两个必要条件,均和丁玲有关。 丁玲,原名蒋伟,1904年10月12日出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她小时候母亲是个开明女性,鼓励她读书追求自由,这也塑造了她倔强独立的性格。20年代,丁玲投身文学,1927年发表了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叛逆又复杂的女性形象,震动了当时文坛。后来,她加入革命,创作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本书拿下了斯大林文学奖,把她的名字推向了国际。 丁玲的人生可不只有光环。她的感情路坎坷,先是和胡也频相爱,生下一个女儿,可胡也频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之后,她和冯达有过一段短暂婚姻,最后才和陈明走到一起。政治上,她也吃尽了苦头,50年代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改造,晚年才得以平反。即便如此,她始终没放弃写作,留下了大量珍贵作品。1986年3月4日,她因肺病和心脏病去世,享年82岁。 陈明,丁玲的第三任丈夫,原名陈守礼,比丁玲小两岁,是个话剧演员兼导演。1942年,他们在延安相识,当时丁玲已经是名作家,陈明则是文艺圈的新星。两人因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结婚后一起经历了战乱、改造和晚年的艰难岁月。陈明性格温和,对丁玲特别体贴,丁玲晚年身体不好,他一直守在身边照顾。 1986年丁玲去世前,家里经济条件很差,住的是北京一间老旧的四合院。她知道自己走后,陈明一个人会很孤单,也担心他生活没人照料,就叮嘱他再找个伴侣。这话听着简单,可对陈明来说,丁玲是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他怎么可能轻易放下这段感情? 丁玲去世三年后,1989年,67岁的陈明认识了55岁的张钰。张钰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没啥文学背景,但性格温和善良,对陈明很关心。两人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聊了几次后,陈明觉得她靠谱,才动了再婚的念头。不过,他不是随便找个人凑合,而是提出了两个硬性条件:第一,张钰得尊重他对丁玲的感情,不能干涉他对丁玲的纪念;第二,她得愿意帮他整理丁玲的遗稿,一起完成丁玲未了的心愿。 这两个条件听着挺特别,但想想也不奇怪。陈明跟丁玲44年的感情不是说忘就能忘的,他不想新婚姻抹掉过去。至于遗稿,丁玲留下了大量手稿和书信,有些还没整理出版,陈明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必须延续下去。张钰答应了这两个条件,1989年两人结了婚,开始了新的生活。 婚后,陈明和张钰没啥浪漫故事,日子过得挺朴实。陈明每天忙着整理丁玲的手稿,张钰虽然不懂文学,但也尽力帮忙,抄写、归类、跑出版社。1990年代,他们一起推动了《丁玲文集》十卷本的出版,这套书收录了丁玲大半生的作品,算是对她文学成就的一个完整交代。后来,他们还联系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在1997年建了丁玲文库,把丁玲的书稿、信件和一些遗物捐了进去,让后人能看到她的真实一面。 陈明一直到2019年去世,活了97岁,晚年身体不好,但脑子清楚,始终惦记着丁玲的事。张钰在他走后继续守着文库,虽然年纪大了,干不动啥重活,但她还是会定期去看看,确保东西没丢。这段婚姻里,两人没孩子,也没啥惊天动地的故事,可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对丁玲的尊重和承诺。 丁玲的作品到现在还有人读,她的女性意识和革命精神影响了好几代人。《莎菲女士的日记》里那种对自由的渴望,放到今天照样能打动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的是土地改革,可里面的人性挣扎也挺接地气。陈明和张钰守护的不仅是丁玲的遗物,更是她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有人可能会问,陈明再婚是不是有点“不够专一”?其实这想法挺片面的。丁玲自己都希望他别孤单,他再婚反而是对她遗愿的尊重。而且,他没忘本,新婚姻里还把丁玲放第一位,这份情义不比谁差。张钰也值得敬佩,她没啥文化,却愿意接下这份责任,陪陈明把丁玲的事干完。

0 阅读:0
周平聊历史

周平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