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堂堂北京大学,在某个招生咨询会上,他们的展位前,一整天都没一个人来问!
不是学校放假,也不是去错了地方。就是在一个挺热闹的招生咨询活动现场,其他大学的摊位前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唯独北京大学的摊位前,冷冷清清,门可罗雀。那场面,对比太强烈了。
现场照片或者视频看得很清楚。北大的摊位布置得肯定不差,该有的信息都有。里面坐着两位招生老师,从早上活动开始,就坐在那儿等着。等啊等,从清晨等到日头偏西,愣是没一个学生或者家长走上前来咨询一下。两位老师就干坐着,估计也挺尴尬的。
再看看旁边,不管是985、211,还是普通一本二本,甚至一些职业院校的摊位,多多少少都有人在围着问,挤挤攘攘,热闹得很。管它最后能不能招到人,至少人气是足的,看着就红火。
这场景一出来,网友们都坐不住了,纷纷吐槽:
“好家伙,个个摊位都生意兴隆,就你这儿,连个人影都没有!”
“北大啊!这可是北大!咋混成这样了?”
“看着真替老师着急,好歹跟上面(学校)申请点‘满减’活动啊!哪怕‘满100分减20分’也行啊!” (这网友真是个人才,把招生当网购促销了)
大家开玩笑归开玩笑,但心里其实都明白:北大招生摊前没人问津,绝对不是因为这学校不好! 谁不知道北大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牌子响当当,实力杠杠的。
那为啥没人去问呢?原因其实挺简单,而且大家也都猜到了:
这学校“太冷门”了! 注意,这个“冷门”不是指学校本身不行,而是指对现场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来说,它太“高不可攀”了,感觉跟自己没啥关系。 能稳上北大清华这个级别的学生,那是凤毛麟角。一个省、一个市也就那么一小撮顶尖中的顶尖。
“身边都没人去”。 普通学生和家长聊天,可能会讨论“冲一冲XX大学”、“保底选XX学院”,但很少会把“考北大”挂在嘴边当目标。因为差距太大,提了也没意义。这就造成一种感觉:北大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
最关键的一点:听说都是学校自己上门找学生! 这才是核心。像北大清华这种顶尖学府,它们的招生模式,跟普通大学等着学生来咨询、填报志愿,是完全不一样的。
它们玩的是“主动出击”、“精准锁定”。
怎么个精准法?
竞赛大佬: 你拿了奥赛金牌银牌?不用你找学校,招生组老师早就拿到名单,可能直接联系你本人或者你的学校、教练了。
超级学霸: 你在全省模拟考、各种联考中,次次名列前茅,稳居前几十名甚至前几名?放心,招生组的老师比你更关注你的成绩,很可能早就通过你的高中老师联系上你了。
特殊人才: 你有特别突出的艺术、体育或者其他方面的才能,符合学校特招条件?招生组也会主动评估联系。
换句话说,能上北大的学生,在高考前甚至高二高三,可能就已经进入了北大招生组的视线,并且建立了联系。 招生老师会跟你沟通,介绍专业,答疑解惑,甚至谈条件(比如保证录取某个心仪专业)。人家的工作,早就做在前头了,做得非常细致、非常精准。
对于这些已经“锁定”的目标学生和家长来说:
他们早就对北大有了深入了解,不需要再到拥挤的咨询会上去挤着问基础问题。
他们可能有更直接、更私密的渠道(比如招生组老师的电话、微信)进行沟通。
他们心知肚明,自己填志愿时,北大清华是目标,现场咨询的重点可能是了解其他同层次或者保底学校。
而对于那些分数离北大清华录取线还有明显差距的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呢?
他们心里很清楚:这学校再好,跟我家孩子也没关系啊! 分数线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去北大摊位问啥?问“我孩子考600分能上吗?”这不是自找没趣吗?招生老师也不好回答,场面只会更尴尬。
与其在那儿浪费时间,不如去那些分数段匹配的学校摊位前好好问问,了解点实际有用的信息。
所以,北大招生摊位前门庭冷落,真不是学校不行,也不是招生老师不努力。恰恰相反,这可能正是北大这种顶尖名校招生模式的一种体现——目标明确,精准高效,不走“广撒网”的寻常路。 人家不需要靠人山人海的咨询现场来撑场面,真正要招的人,早就“私下对接”好了。
网友调侃的“搞点满减活动”,虽然好笑,但也反映了普通人对这种“高处不胜寒”的招生模式的一种有趣解读。在普通人看来热闹非凡、竞争激烈的招生战场,对于金字塔尖的学校来说,可能真的只是一场“走过场”。它们真正的“战场”,在更早的时候,在更精准的数据库和更直接的沟通里。
所以,下次要是再看到北大清华的招生摊位前没啥人,别惊讶,也别替老师着急了。人家淡定地坐在那儿,不是招不到人,而是该联系的早就联系完了。那空着的座位,恰恰是顶尖名校招生“游戏规则”不同的一种写照。热闹是人家的,他们自有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