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上海知青林小兰难产,邻居老太救了她的命。10年后,林小兰一家要回上海,突然,邻居老太哭着说:“你们走了,我咋办……” 说起来这事儿得回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上海姑娘林小兰和丈夫姚祚唐响应号召,背着铺盖卷儿坐上绿皮火车,哐当哐当三天三夜到了吉林延边的山沟沟里。 俩城里人哪儿见过这阵仗啊,住的木头房子窗户纸破得漏风,煮碗粥都能把锅烧糊,好在隔壁住着个朝鲜族老太李生今,别看她瘸着腿,男人和儿子早年间没了,自己靠帮生产队喂鸡鸭过活,心却热乎得很。 林小兰刚怀孕那会,孕吐吐得昏天黑地,吃啥都反胃,李老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愣是翻山越岭去后山摘来野山楂,洗得干干净净装布兜里送来: “城里姑娘没吃过这苦,吃点酸的能开胃,” 更惊险的是 70 年冬天那个晚上,林小兰突然难产,肚子疼得直打滚,羊水都破了。 村里没诊所,最近的医生得走二十多里山路。李老太摸黑就出门了,拐杖戳在冰碴子上咯吱响,摔了两跤膝盖都青了,硬是摸到医生家把人请来。 等孩子生下来,林小兰瞅见老太鬓角全是汗,裤腿上糊满泥,手背上还有被锅盖烫的红印子 —— 老太太守在灶前烧热水,愣是没顾上自己。 打那以后,这三家子就算绑一块儿了,林小兰下地干活,孩子就丢给李老太带,那会儿东西金贵,老太省吃俭用,把家里的小米拿去换羊奶喂孩子,自己却啃着粗面饼。 姚祚唐下工就帮老太劈柴挑水,老太嘴上嫌他笨,转身就把攒的鸡蛋塞给小两口,孩子管老太叫 “外婆”,一大家子挤在漏风的木屋里,穷是穷了点,却过得热乎。 谁能想到,1979 年返城政策下来,这热乎日子突然要散伙了。 收拾行李那天,李老太拄着拐杖站在门口,看着屋里堆成山的包袱,突然就哭了:“你们走了,这屋子冷锅冷灶的,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林小兰手里的针线 “刺” 地扎进手指头,血珠子滴在蓝布包袱上,说实在的,带个瘸腿老太太回上海哪儿那么容易? 姚祚唐在砖厂扛砖一个月才 30 块,林小兰在纺织厂三班倒,俩人工资刚够孩子上学,可转头想想,当年要不是老太,娘俩早没了;这些年要不是老太帮衬,他们哪能在这山沟沟熬过来? 后来村里开了村民大会,村支书历数李老太十年善举,大伙儿都红了眼眶,破例批准老太随迁。 走的时候天没亮,生产队长在老槐树下送他们,李老太拄着拐杖走中间,左边是林小兰攥着她衣角,右边是姚祚唐背着木箱。 火车开起来,老太扒着车窗看渐渐远去的村庄,眼泪止不住地流,到了上海,林家把最敞亮的房间给老太住,可老太对着自来水龙头和 “会说话” 的收音机,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 林小兰看老太整天盯着阳台发呆,就和丈夫买了花盆种子,在阳台上弄了块小菜地。 老太这下可来了精神,每天浇水施肥,看着小葱韭菜一点点冒头,脸上才有了笑模样。 后来老太跟小区里的老人混熟了,天天搬个马扎在弄堂口晒太阳,用朝鲜语教邻居腌辣白菜,孩子们都喊她 “上海外婆”。 老太 89 岁那年在睡梦中走了,林家按她遗愿把骨灰送回延边,往后每年清明,都带着孩子去老槐树下扫墓,摆上辣白菜和橘子瓣糖 —— 那是老太当年省给孩子的零食。 现在瞅着这事儿,还真应了那句 “远亲不如近邻”,李老太一个孤苦老太太,自个儿日子都难,却把知青当亲闺女待,拿命换命救下难产的林小兰。 林小兰夫妇也没忘本,宁愿自己打地铺,也要把老太带回上海养老,这哪是简单的报恩啊,分明是苦日子里处出来的真感情。 都说人心换人心,你看这跨越两千多里地的缘分,从东北山沟到上海弄堂,不就靠着这点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撑下来的嘛。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1970年,上海知青林小兰难产,邻居老太救了她的命。10年后,林小兰一家要回上海
墨魂
2025-07-02 19:02: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