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到了谈判桌,印度才发现自己是弱小的,而不是“大国”。 2020年印度军方仗着人多势众越线挑衅,结果被中国边防部队打得溃不成军,20名士兵丢了性命。事后中印举行了十九轮军长级会谈,印度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只能乖乖从争议地区撤军。这哪像个大国,分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017年印度申请加入核供应国集团,满心以为能靠美国撑腰闯关,结果中国直接搬出“非《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不得加入”的原则卡死了这条路。 新西兰、爱尔兰这些小国都跳出来反对,理由是印度核政策不透明,会破坏国际防扩散体系。印度这才明白,在规则制定者面前,自己连上桌打牌的资格都没有。 经济谈判更是印度的“滑铁卢”,特朗普政府发起“对等关税”谈判,上来就要求印度开放乳制品和转基因农产品市场。印度财长西塔拉曼急得直跳脚,声称农业是“红线”不能碰,可美国根本不吃这一套。 最后印度不得不妥协,同意对60%的美国商品降税,换来的却是美方对钢铁、汽车零部件关税的小幅下调。
最打脸的是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的“中立表演”,莫迪一边低价购买俄罗斯石油,一边向西方表态“尊重国际法”,自以为能两头讨好。结果乌克兰直接拒绝让印度承办和平峰会,理由是印度不愿签署谴责俄罗斯的联合声明。 美国虽然嘴上说“理解印度立场”,但转身就在半导体出口管制、留学生签证等问题上给印度穿小鞋。印度这才发现,所谓的“战略自主”在大国博弈中不过是个笑话。 印度那点稀土家底儿简直让人看乐子,明明揣着960万吨的重稀土储量,每年却只能挖出2900吨,连自家15%的需求都填不满,提炼技术更是一塌糊涂全靠进口。 就这么个技术拉胯、产量可怜的现状,居然脑门一热宣布禁止稀土出口,直接把和日本丰田谈得好好的电动车电池合作项目给搅黄了。 印度的“大国病”就在于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在边境问题上,它以为靠人海战术就能占便宜,却忘了现代战争拼的是体系化作战能力;在国际谈判中,它总想着“空手套白狼”,却拿不出对等的筹码; 在经济合作上,它既想保护本土产业,又想享受全球化红利,结果两头都不讨好。当莫迪政府在金砖会议上高谈阔论“全球南方崛起”时,台下的中国代表心里清楚:真正的大国,从来不是靠嘴皮子争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