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时,有人感慨道:如果汤飞凡还在的话,或许也能获得诺贝尔奖吧。 汤飞凡,1897年出生在湖南醴陵一户不算富裕的书香人家。家里没啥钱,但书不少,小时候他就常翻看祖父私塾里的古籍。别看他不是天才型选手,背书得磨几十遍才能记住,可他硬是凭着一股倔劲儿,成绩慢慢爬到前头。父亲是个教书匠,没指望他出人头地,可他自己不甘心。1914年,眼瞅着乡亲们因病没治倒下,他咬咬牙,决定学医,跑去长沙考湘雅医学院。英语不会咋办?他直接跟考官说先免考,许下一年后补齐的诺言,居然还真被录取了。 在湘雅,他白天啃英文医书,晚上给穷人看病,忙得脚不沾地。1921年毕业,拿下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去北京协和医院教书。1926年,他又跑去哈佛深造,钻研细菌学。学成后,人家想留他,他却打包回国,说要为中国出力。这股子韧劲儿,成了他后来干大事的底气。 说到汤飞凡的牛气事儿,得提他在抗战期间搞出的国产青霉素。那时候,日本封锁药品进口,前线伤员感染一个接一个死,急得人直跺脚。汤飞凡在昆明一间破平房里搞研究,设备简陋得不行,他就用陶罐发酵,天天盯着霉菌调温度。1944年,第一批国产青霉素出来了,送到前线救了上万条命,连英美盟军都用上了。这玩意儿不光是药,更是战火里的一条生命线。要知道,当时连西方都还在摸索大规模生产,他愣是带着团队趟出了路。 这跟屠呦呦有啥关系?2015年,屠呦呦拿诺奖,大家一看,都是在条件艰苦的时候搞出救命的东西。青蒿素救了疟疾患者,青霉素保住了伤员,两人的路子有点像,都靠硬拼硬干解决问题。所以有人就想,要是汤飞凡活到那会儿,诺奖会不会也考虑他一把? 汤飞凡还不止干了青霉素这一件事儿。他对沙眼的研究更是直接改写了医学史。那年头,农村“十眼九沙”,沙眼害得人瞎眼,他看不下去,干脆拿自己做实验,把病毒滴自己眼上研究。1955年,他成功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国际上都炸了锅,管这东西叫“汤氏病毒”。这成果不光帮中国控制了沙眼,还给全世界研究衣原体开了路。 战后,汤飞凡没闲着。1951年,他牵头弄了个《生物制品制造检定规程》草案,定下规矩,保证疫苗和药的质量。1954年,他又扎进沙眼研究,跟助手一起用鸡胚搞实验,反复试了上百次,终于把沙眼衣原体分离出来。1956年,成果一发表,国外同行都服了,直接把沙眼病原体命名成沙眼衣原体。这哥们儿用行动证明,中国人也能在医学界站C位。 汤飞凡的贡献不比谁差,青霉素救了抗战伤员,沙眼研究治了亿万患者,还给公共卫生打下基础。他跟屠呦呦一样,都是在资源少得可怜的时候,硬生生干出世界级成果。屠呦呦拿了诺奖,大家都说实至名归,可汤飞凡要是没那么早走,谁敢说他没戏?他俩的成就放一块儿看,就是中国医学从无到有的硬核证明。
江苏宜兴的朱某,34岁,在换玻璃时不小心划伤了手,他以为摁住伤口,过一会儿就没事
【61评论】【33点赞】
睿睿居士
光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就够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了,那是6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