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一个青楼女子恳求37岁的张伯驹:“带我走吧,我是清白之身。”张伯驹递给老鸨一沓钱,老鸨却冷笑道:“带她走?没门!” 当时,上海福州路的天香阁门前车水马龙。 天香阁是上海滩最有名的青楼,每天往来宾客非富即贵,有腰缠万贯的富商,也有权倾一方的官员。 谁也没想到,一场相遇,会彻底改写两个人的命运。 这一年,37 岁的张伯驹在朋友撺掇下踏入天香阁。 他的身份可不简单 —— 父亲张镇芳当过河南省都督,还一手创办盐业银行。作为 "民国四公子" 之一,张伯驹从小在优渥环境中长大,诗词书画、古玩鉴赏无一不精。 当时他担任盐业银行总稽核,每年两次到上海分行查账。说是公干,其实也想在这十里洋场放松放松。 走到门前,他忽然响起了朋友的话:"天香阁的潘妃,在上海可是出了名的才貌双全,你一定要见见。" 这句话,勾起了他的好奇心。 虽说他见过不少美人,家中三任妻妾各有千秋,但始终没能真正走进他心里。带着几分好奇,他推开了天香阁的雕花木门。 琵琶声应声入耳。顺着声音望去,二楼栏杆边,一位身着淡青旗袍的女子正低头拨弦。她体态丰腴,面容清秀,是一位有灵气的女子。 这人便是天香阁的头牌潘素,原名潘白琴。原本出身没落贵族家庭的她,因母亲早逝,被嫉妒她美貌才华的继母卖到青楼。 即便身陷风尘,潘素始终守身如玉,一心盼着有朝一日能遇到良人,带她脱离苦海。 张伯驹被这琵琶声吸引,当场赋诗一首:"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 这首诗不仅巧妙嵌入 "潘妃" 二字,还将潘素比作赵飞燕、王昭君等古代美人,尽显其过人的才情。 听到诗句,潘素抬起头,眼中满是惊讶与欣喜。两人目光交汇的瞬间,潘素仿佛看到了希望。她快步走到张伯驹面前,眼眶含泪:"公子,求你带我走吧,我还是清白之身!" 张伯驹详细询问她的身世,听完遭遇后,满心都是怜惜,当即掏出一沓银元,要给老鸨为潘素赎身。 老鸨数完钱,面露难色:"张先生,不是我贪心,实在是臧卓将军早就放话,要纳潘妃为妾。他可是党国中将,我实在得罪不起啊!" 张伯驹心里清楚,在上海滩,权势比金钱更管用。得罪手握重兵的臧卓,肯定麻烦不断,但看着潘素楚楚可怜的模样,又实在狠不下心不管。 "我再想想办法。" 张伯驹嘴上这么说,心里已经下定决心。 当晚,他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都是潘素的样子。第二天,他悄悄联系了几个江湖朋友,花重金雇了几个身手好的人。 三天后的深夜,天香阁外一片寂静。张伯驹带着众人翻墙而入,直奔潘素的房间。 此时的潘素,正因臧卓的逼迫暗自垂泪。看到张伯驹出现,她又惊又喜,简单收拾了几件随身物品,便跟着他离开。 两人连夜乘船,逃往苏州,在园林深处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从这一天起,潘素彻底告别青楼生涯,成了张伯驹的第四任妻子。 婚后,张伯驹发现潘素极具绘画天赋,专门花大价钱请来名师教导。潘素也十分争气,每天潜心钻研,绘画水平突飞猛进。 就连张大千看了她的作品都赞叹不已:"神韵高古,直逼唐人,五代以后的画作很难比得上。" 平静日子没过多久,1941 年,张伯驹在上海被汪伪特务绑架,对方狮子大开口,索要巨额赎金。 潘素急得不行,变卖首饰、四处借钱,可凑来的钱远远不够。 绑匪见她拿不出钱,竟提出用张伯驹收藏的国宝,像晋代陆机的《平复帖》、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来换人。 这些文物不仅是张伯驹的心头挚爱,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潘素深知丈夫的坚持,坚决拒绝了绑匪的要求。 被囚禁的八个月里,张伯驹宁死也不肯变卖国宝。潘素一边和绑匪周旋拖延时间,一边想尽办法筹款。最终,她凑齐 40 根金条,才把丈夫救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和潘素做了个重大决定 —— 把毕生收藏的稀世珍宝,无偿捐给故宫博物院。这些文物每一件都价值连城,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意义重大。 国家为表彰他们的贡献,要奖励 20 万元,夫妇俩却婉拒了。张伯驹说:"这些是老祖宗留下的,我们只是暂时保管,现在物归原主就好。" 此后,潘素在绘画领域的成就越来越高。她的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周恩来总理称赞她的《漓江春晴》"很有新气象"。抗美援朝时期,她还和齐白石、何香凝等名家合作义卖,为国家贡献力量。 1982 年,张伯驹离世。潘素虽然悲痛万分,但始终记着丈夫的遗愿,把两人的故居捐给国家,建起张伯驹潘素纪念馆。 这对夫妻的故事,不只是乱世中的爱情传奇,更是他们对文化无私奉献的见证,直到今天,依然让人敬佩不已。
1935年,一个青楼女子恳求37岁的张伯驹:“带我走吧,我是清白之身。”张伯驹递
靖江的过去
2025-07-02 10:27:23
0
阅读:234
枫林花落
什么时候那些专家能捐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