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月,留守中央苏区的红24师分路突围,在江西寻乌陷入数倍之敌的围攻。

陶陶讲史 2025-07-02 10:12:32

1935年2月,留守中央苏区的红24师分路突围,在江西寻乌陷入数倍之敌的围攻。   战斗结束后,国军得意洋洋地盘查红军俘虏,其中一名瘦削的青年男子,戴副眼镜,看着斯斯文文的,自称是国军军医李晓初,只因和红军作战时被俘,不得不失陷军中,国军将信将疑,便抬来几个伤员让他诊治,他熟练地听诊,开出的药方居然还是英文字,国军审讯了几个月,没有发现破绽,又查明李晓初确有其人,顺手便释放了他。   这位医生的真实身份是江西军区卫生部部长漆鲁鱼,那李晓初早就阵亡,漆鲁鱼冒用他的身份,得以瞒天过海。只是他现在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找不到组织了!   漆鲁鱼原先在上海做地下工作,他隐约记得当时护送他进入苏区的交通员住在广东兴宁,于是他决定出发寻找这位同志。此时他身无分文,只得一路要饭,跋涉八百里,到了兴宁,却哪里还有故人的身影?   漆鲁鱼在兴宁寻觅了一段时间,一无所获,只得再次启程,循着当年来苏区的原路,一路忍饥挨饿,直奔汕头的交通站,到了汕头才发现,那间药房早已人去楼空。   思来想去,漆鲁鱼一咬牙,觉得还是应该回上海。这时已经是八月盛夏,他身上还穿着从江西出发时的破棉袄,浑身长满虱子,蓬头垢面,骨瘦如柴,谁见了都会嫌恶地捏着鼻子走开,幸好汕头有家慈善机构收留了他,每天管他两顿稀饭,倒也不至于饿死。   漆鲁鱼会说几句上海话,他天天缠着慈善机构的人,要他们送自己回上海,那些人拗不过他,只得把他塞进一艘货船的底舱,熬了几天,终于来到上海。   然而上海也是白色恐怖笼罩,漆鲁鱼熟识的几个人均已不知去向,他脑中忽然闪过一个人:鲁迅先生。遗憾的是,他不知道鲁迅的具体地址,只得每日在北四川路内山书店一带行乞,希望能偶遇鲁迅,这个笨办法的希望很渺茫,两个月过去了,漆鲁鱼一无所获,他得了一场大病,只能硬扛着。   这一天,漆鲁鱼虚弱地躺在大街上,忽然有个人打量着他,惊叫道:老漆,你是老漆?   这人是漆鲁鱼在上海工作时的同志,现任复旦大学教授何鸣九。不幸的是,何鸣九也已和组织失联,幸运的是,漆鲁鱼结束了饥寒交迫的乞丐生涯,在何家修养身体。   何鸣九辗转帮他联系上了堂兄漆相衡,漆相衡劝他说:我也脱离组织了,而且不准备去找,以后彻底退出了,我劝你在报纸上发一个退出声明,以你的医术,何愁在上海没有饭吃?   漆鲁鱼摇了摇头,坚定地说:我一定要找到组织。   他在上海多方打听,没有什么线索,只得失望地返回老家四川江津。在家里颓废了几个月,漆鲁鱼想明白了:一定要想办法,回到组织的怀抱。但是不能用笨法子了,应该想方设法让组织主动来找我。   他收拾行囊来到重庆,向进步报纸《商务日报》投稿,又应聘进入《新蜀报》当编辑,积极宣言抗日救亡,他的活动果然引起了地下党员张曙时的注意,在800多个日夜的苦苦寻觅后,漆鲁鱼终于联系上了组织!

0 阅读:57
陶陶讲史

陶陶讲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