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朗的情况来看,在中国最有可能存在摩萨德特务的人群不只是出国留学打工人员,还有那些滞留或潜伏在中国的外国人,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在中国长期居住的人。 伊朗核科学家频繁遭遇暗杀的背后,是摩萨德对留学群体的精准策反。那些在海外高校攻读尖端科技的学生,往往成为情报机构重点培养的 "潜力股"。 2025 年央视曝光的某驻外人员间谍案中,一名公务员考试落榜者竟主动联络境外机构,用内部文件作为 "投名状" 试图长期潜伏。 这种 "主动投靠 + 自我洗白" 的操作,与伊朗被处决的三名摩萨德间谍如出一辙,他们都是因对现状不满被以色列情报网捕获的 "猎物"。 值得警惕的是,摩萨德的渗透手段早已超越传统策反。在伊朗,间谍们通过操控伪装成昆虫的微型机器人收集核设施数据,利用印度商人的签证便利走私设备。 这种高科技渗透模式完全可能复制到中国,那些掌握敏感技术的留学生若被植入间谍装置,其危害性远超传统泄密。 当日本政府收紧对外国研究人员的入境审查时,中国更需警惕长期居住的日韩群体。2023 年中国暂停审发日韩公民赴华短期签证的背后,折射出对特定人群的安全考量。 摩萨德在伊朗的渗透经验显示,情报机构擅长利用合法身份作掩护,在恰巴哈尔港,印度商人的机床被植入间谍设备;在德黑兰,间谍据点伪装成移民咨询公司。 那些在华经营多年的日韩企业主、学者,其日常活动可能暗藏玄机。伊朗破获的间谍网中,卡车司机为赚取外快向以色列提供情报,边境居民则被训练组装无人机。 这种 "草根渗透" 模式若在中国复制,后果不堪设想。更值得注意的是,摩萨德曾利用印度人的签证便利实施渗透,类似手法完全可能通过在华第三国侨民实现。 摩萨德在伊朗的心理战显示,情报机构擅长通过舆论制造认知混乱。他们直接致电伊朗将领威胁 "12 小时内逃跑",在社交媒体散布虚假信息。 而董明珠遭遇的舆论围剿,正是这种渗透模式的鲜活案例。当她在格力内部会议提出 "不用海归派" 时,胡锡进等公知立即跳脚要求道歉,甚至有 "法学家" 鼓动起诉。这种过度反应恰恰暴露了心虚,若不是触及某些群体的利益链,何须如此大动干戈? 那些围攻董明珠的公知,其逻辑漏洞百出。山西海归商会要求 "维护开放包容的人才环境",却选择性忽视格力的技术保密需求。 正如《新京报》指出的,将 "海归里面有间谍" 简化为群体标签固然不妥,但在无法精准鉴别的情况下,企业采取保守策略无可厚非。 从伊朗核设施的废墟到中国反间谍的前沿,这场看不见的战争从未停歇。摩萨德的渗透模式早已从单纯的情报搜集升级为系统性破坏,他们用无人机制造恐慌,用舆论操控人心,用合法身份掩盖非法活动。
伊朗破获以色列庞大的间谍网。当地时间7月1日,伊朗宣布在伊斯兰革命卫队和当地情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