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张治中让儿子去找傅作义借钱,傅作义借了他500元,周总理知道此事后,满怀歉意,马上就让人送给他6000元! 1949年4月,蒋介石让张治中担任国共和谈的首席代表,奔赴北平与我党进行谈判。 谈判破裂后,张治中原本想回南京,但周总理却劝他留在北平。张治中与我党素来交好,在周总理的再三劝说下,他就留在了北平。 但留在北平的张治中,生活却过得十分拮据。 当时,张治中出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地位不低,不过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了供给制,以张治中的职务,每个月只能领到180斤小米。 这180斤小米,约合人民币30元。 张治中还有一大家子人需要养,以他这点收入,根本养不活这个大家庭。 除此之外,张治中在北平也没有多少财产。 之前张治中是国民党的高官,但他为官清廉,在职期间也没有敛财,所以他的财产并不多。 当张治中的家人从南京辗转抵达北平后,张治中因为财产耗尽,就连一家人的温饱都成了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张治中原本想找新政府求助,可当他看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日子过得很艰苦时,就不好意思开口。于是,张治中就想到了傅作义。 张治中和傅作义私交甚笃,抗战中,两人曾在绥远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1949年1月,傅作义在促成北平和平解放后,日子过得十分宽裕,比张治中好了很多。张治中也要面子,他不好意思直接借钱,就亲自写了一封信,让儿子张一纯拿着信去找傅作义借钱。 傅作义看完信后,久久无言,显然没想到张治中的日子竟会这般艰苦。为了帮好友走出困境,傅作义当场就拿了500块银元送给了张一纯,并告诉张一纯:“如果这些钱不够,你可以再来和我拿。” 这500银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开支,傅作义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可以说是很讲义气了。 有了这笔钱,张治中一家的日子才有所好转。 后来,周总理偶然从傅作义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他就有些愧疚,因为张治中之所以留在北平,是周总理劝他留下来的,却没有安排好他的生活。 周总理就自责道:“这是我的工作没到位。” 周总理和张治中的关系很好,早年,在黄埔军校的时候,周总理是政治部主任,张治中是教育长,两人是同事,也是好友,而且周总理的婚礼,还是张治中操办的。在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还利用自己的身份和职务,给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供安保。 因为这些经历,两人虽然长期属于不同党派,但关系却是不错,周总理还说张治中是可以托付生死的兄弟。 在听说张治中投诚后,日子过得却是这般艰苦,周总理就感觉过意不去,于是,他派人给张治中送了一封道歉信,就此事向张治中表达歉意。 除了道歉信外,周总理还让人送给了张治中6000元,有了这笔钱,张治中一家在短时间内,就不用为了钱的事情而发愁了。 不仅如此,周总理听说张治中有腿疾,还专门从苏联请了专家给他治腿,张治中的儿子张一纯已经到了读书的年纪,周总理就安排他去一所电气学校学习。 对于周总理的照顾,张治中一直铭记于心,他晚年还感慨道:“恩来待我,非止于政治,更在患难真情!”
1944年,日军偷袭杨家铺,800多名八路军被日军包围,最后只有120多人突围。
【3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