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位38岁的女硕士,在相亲路上屡屡碰壁。
男方说她,每个项目都要过及格线。
她自身条件确实不错,杭州人,硕士学历,工作体面。
因此她对另一半的要求也摆在那里:学历、工作、经济,一样不能差。
结果就是,见了几个都没成。
有人劝她,年纪不小了,该清醒一点,别那么挑。
也有人挺她,说结婚就是找合伙人,凭什么要找个拖后腿的,不能将就。
其实这事儿的核心,根本不是要求高不高。
一个能把自己卷到硕士毕业、在杭州立足的女人,她的生活水准和认知层次已经到了一个位置。
她要的不是扶贫,是匹配。
很多男人看到这个清单,第一反应是压力大,觉得对方是在按条件筛选,而不是在找个爱人。
怕自己成了满足各项KPI的工具人,更怕被当作“接盘侠”。
这种心态,直接把天聊死了。
但换个角度看,她列出的那些硬性条件,可能只是一个门槛。
一个能跨过这些门槛的男人,大概率跟她同一个世界里,有相似的成长经历,能理解她的奋斗和坚持。
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所谓的情感共鸣。
说到底,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两个群体的错位。
当女性越来越强大,她们不再需要依附于婚姻,婚姻就从必需品变成了奢侈品。
买奢侈品,当然要挑剔。
而对很多男性来说,他们对妻子的期待,还没跟上女性成长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