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邵逸夫坐在他那办公室里,推过一张整整1亿港币的支票给对面前翘着二郎腿的

桃花映面红 2025-07-01 14:19:08

1980年邵逸夫坐在他那办公室里,推过一张整整1亿港币的支票给对面前翘着二郎腿的蔡澜说:随便拍什么,赚亏都算我的! 蔡澜与金庸、黄霑、倪匡并称为香港赫赫有名的“四大才子”,在当时,几乎是一代人的青春,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邵逸夫,开创了邵氏电影王国,捧红了李小龙、成龙等人,只是20世纪80年代后,邵氏电影公司走了下坡路,如何挽救邵氏的颓势?思来想去邵逸夫将目光放在了监制鬼才蔡澜身上。 蔡澜与邵逸夫在很久很久之前就相识…… 蔡澜的母亲洪芳娉女士曾经担任过邵逸夫孩子的家庭教师,因为母亲的缘故,蔡澜与邵逸夫得以相识,只不过那时,蔡澜还是意气风发的少年,渴望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14岁那年,蔡澜在《南洋商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开始有了些许名气,16岁时,蔡澜离开新加坡前往日本留学深造,并开始主攻电影,希望在电影方面有所建树。 蔡澜有才华,头脑又灵活,而且敢于拼搏、不服输,当时邵氏兄弟在日本开创的影视行业正蒸蒸日上,蔡澜便在日本为邵氏电影工作。 只是当时的蔡澜并没有完全安定下来,他又开启了新的“流浪”生活,前往了美国、韩国、印度、尼泊尔等地。 一直到1963年,22岁的蔡澜才定居香港,在邵氏电影制作公司担任经理。 邵逸夫十分欣赏蔡澜的才华,为此,二人多次合作,创作了很多经典的影视作品,至少有30多部影视作品,邵氏电影公司在香港独占鳌头30多年,曾是香港最为璀璨的影视公司。 然而,却在1980年开始走了下坡路,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20世纪80年代左右,因为邵逸夫对方逸华的骄纵,邵氏电影公司内部高层相继退出,人才流失严重,资金管理方面也出了很大的纰漏,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发展。 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加剧,其他影视公司的崛起,吸引了更多的资源,而且市场也开始倾向于从电影转型到电视剧,韩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兴起进一步压缩了邵氏电影的市场份额。 而且,邵氏电影拍摄的大部分都是千篇一律的刀光剑影,群众们的眼光在发生变化,他们需要新的电影题材来满足自己的观影需求,而邵氏电影却掉进了“老掉牙”的套路里出不来…… 在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邵氏电影公司开始走了下坡路。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嘉禾影视不断崛起,有一举顶替邵氏电影公司地位的“迹象”,并且主动向才华横溢的蔡澜抛出了橄榄枝,希望蔡澜可以前往嘉禾。 蔡澜面对人生当中的一个抉择:是否要离开深耕多年的邵氏电影公司,接住嘉禾抛来的的橄榄枝? 在这样的情况下,蔡澜算是“稳坐钓鱼台”的一方,真正心急的反而是邵氏电影公司的“掌门人”邵逸夫。 1980年的一天,邵逸夫主动将蔡澜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他对邵氏电影公司的没落已经看的清清楚楚,可邵氏到底花费了他几乎一生的心血,就这么任由邵氏“堕落” 下去,邵逸夫实在办不到。 当蔡澜推开邵逸夫办公室的大门,看到的便是紧皱着眉头,一脸苦大仇深的邵逸夫,邵逸夫的面前是一张1亿港币的支票,显然,这是邵逸夫想要继续让蔡澜留在邵氏的“筹码”。 蔡澜与邵逸夫面对面坐下,相较于邵逸夫的愁眉不展,邵逸夫却显得云淡风轻,似乎什么事情都不能入了自己的眼睛。 蔡澜还是一如往常,潇洒中带着些许放荡不羁,翘起二郎腿,悠哉悠哉。 邵逸夫看到蔡澜,面色陡然一松,随后主动将那张1亿港币的支票推到蔡澜面前,说了一句话:“我们两个合作了这么多年,这钱你拿走,随便拍什么,赚亏都算我的!” 谁料,听到邵逸夫这话,蔡澜却根本不为所动,面前的金钱对于蔡澜根本没有任何吸引力,蔡澜活的十分通透,赚钱再多,也是白瞎,只要够花即可。 况且,蔡澜从事影视行业,根本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源于对电影的喜爱,只能算是一种爱好,因此,在蔡澜看来,一旦将电影和金钱挂钩,就失去了电影的真谛和意义。 “电影成了生意,那还有什么意思。” 说完这句话,蔡澜根本没有任何停留,转身就离开了,留下邵逸夫一个人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唉声叹气。 蔡澜转身就去了TVB做美食节目,只为“好玩”,而邵氏电影公司没了蔡澜,就相当于主心骨少了一半,后续的发展只能是往下坡路的方向一去不返了。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蔡澜》

0 阅读:1921
桃花映面红

桃花映面红

桃花映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