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大三学生罗中立画了一幅油画《父亲》,轰动了整个画坛,国家给了他400元的收藏费,如今这幅画却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中国美术馆收藏了无数名家的作品,一位大三学生的作品竟然被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一位大学生的作品竟有如此能耐?罗中立的《父亲》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罗中立出生于普通的农村家庭,家中三代都是农民出身。 儿时的罗中立读了几年的学堂,教书先生都大赞罗中立将来定是“可造之才”。 成年后的罗中立就进了工厂打工,罗中立以为此生将和轰鸣的机器声为伴。 1977年,30岁的罗中立正在和女朋友商量着结婚事宜。未来的岳母急匆匆的赶来让罗中立报名参加高考。 30岁的罗中立从工厂下班后去参加了考试。两个月后,罗中立收到了四川美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罗中立背着大包小包到四川读书,他是那一届年龄最大的学生。进入大学的罗中立就像鱼儿跃进了水。川美浓厚的绘画氛围深深感染着罗中立。 大学轻松自由的创作氛围极大的释放了罗中立的绘画天赋。大二时,罗中立决定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 罗中立期待着自己的作品能够获得认可,从此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创作。 对于作品的早期构想,罗中立脑海中就有了中国农民的形象。罗中立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的脑海中有太多的想法。 那哪一种农民的形象最能打动人心?罗中立决定回家去找找灵感。 罗中立的老家有一望无际的麦田,风吹过麦浪,扑面而来的是一阵阵粮食的香气。 火辣辣的太阳下,一位守粪农民的身影映入眼帘。那个年代的人工粪便是天然的肥料,老大爷守在厕所门口,等着这趟“肥差”。 一个城里人十分不耻的脏活,却是迟暮老人期盼的工作。罗中立由此联想到千千万万个生活在困苦中的农民。 挑粪大爷成了《父亲》这幅画的原型。 罗中立在为这幅画起名字时,最开始想命名为“粒粒皆辛苦”。农民伯伯心辛苦种出来的粮食,每一份食物都格外珍贵。 一位老师觉得这个名字有些拗口。我们是一个农民的国家,但很少有人能为农民说些话。若是命为“农民”,以职业命名,显得有些单薄。 罗中立深思熟虑后决定命名为《父亲》,农民是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是所有百姓的衣食父母。 罗中立确定用大尺寸来画这幅画,以凸显农民这一形象的伟岸之处。罗中立确立好一切,就开始不舍昼夜的创作,几个月后,一幅巨作《父亲》问世。 这幅画将一位朴实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皮肤已经被太阳晒的黢黑,黑的快要和瞳孔一个颜色。火辣辣的太阳晒的老农民睁不开眼,满是皱纹的皮肤里夹杂着汗水。 这位老农民头上戴着一圈一圈缠绕的白色头巾,手指上也还缠着胶带,应是劳作时受的伤。手中的茶碗已经有些褪色。身后金黄色的麦田和茶水上映着的大太阳相得益彰。 罗中立的初稿就受到了一众老师的爱戴。罗中立的画既展示了高超的绘画水平,又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一位老师提出了修改意见,这位农民的耳边应有一支笔。这能体现他辛苦劳作的同时还不忘学习,更能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农民”。 罗中立在这位老农民的耳边添上了一支细细的圆珠笔。 大三时,这副《父亲》力压其他画作,拿下了青年美展的第一名。 《父亲》也受到了中央美术馆的青睐,他们想要出价四百元将这幅画买下来展览。 《父亲》这幅画具有很深刻的意义,他是一个时代农民的呐喊。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听到底层农民的心声,罗中立以400元价格将这副画卖了出去。 展出的《父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这幅画现在的价值在七位数以上。 有人说罗中立这幅画“卖亏了”。无论亏与不亏,这幅画到现在还能引起人们对农民的思考,就是它最大的意义。
当年,大三学生罗中立画了一幅油画《父亲》,轰动了整个画坛,国家给了他400元的收
二森科普
2025-07-01 11:18:22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