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33岁的傅敏在香港遇见了父亲傅雷的旧情人,成家榴,多年过去,昔日的女高音,早已白发苍苍,成家榴忆起当年:当初你爸爸很爱我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0年秋天,傅敏去了香港,他那年三十三岁,是去开一个学术会议,那天他站在旺角街头等红灯,身后突然有人喊住他。 他转过身,看见一个头发雪白的老人,衣着整洁,气质温婉,老人开口说出他父亲的名字,她说自己叫成家榴,是当年的一位女高音歌唱家。 他们一起去茶楼坐下,成家榴从包里取出一个旧信封,里面是几页信纸,纸边已经泛黄,傅敏认得那是父亲的字迹,笔画锋利,字排得很密,写的都是音乐评论和对演唱的细致看法。 成家榴一边翻着信,一边说,她年轻时在上海演出,傅雷常常坐在前三排听她唱歌,每次演出结束,他不送花,也不在后台久留,只是站在剧场门口等她出来,说几句短话就离开。 三十年前的事情,她记得很清楚,她说那时候傅雷还在翻译《约翰·克利斯朵夫》,有几天甚至停了进度,只为了给她写一篇乐评。 她没讲得太多,只是轻声说了一句:“他那时候很爱我。”傅敏手里的茶杯抖了一下,杯沿的热气散得很慢,他没说话,只低头看那几页纸。 回到旅馆后,傅敏失眠了,他开始回忆小时候父亲在家的样子,他记得父亲每天坐在藤椅上批改作业,一旦他算错小数点,父亲会直接用钢笔在作业本上戳出洞来。 傅聪练琴稍一分神,傅雷就拿起蚊香盘扔过去,砸在鼻梁上,朱梅馥在一旁跪着擦血,连一声责怪都不敢说,家里气氛一直紧张,母亲总是弯着腰走路,说话声音很轻。 他也想起了那段特殊的日子,1939年,家里常常来一个女客人,她穿得整齐,说话像电台的播音员,有时还在客厅里唱几句歌,那时候,父亲书房的灯常常亮到深夜,可整个人看起来轻松了许多。 傅敏听见过父亲在书桌前念稿,说她的声音有灵气,他没多想,只觉得这个女客人跟父亲话题多,母亲也从不多言,饭桌上有时候她也在,母亲还是像平常一样盛饭夹菜,脸上没有一点变化。 有一次深夜,傅敏醒来口渴,下楼去厨房倒水,看见父亲和那个女客人坐在客厅,桌上的茶早凉了。 父亲拿着一张乐谱讲得很认真,女客人托着下巴听,母亲提着茶壶走进来,没说话,把壶放下就走了,傅敏记得这个画面很多年,那时候他不懂,只觉得奇怪,现在他明白,母亲是看得透,也忍得住。 成家榴离开上海是在1950年前后,她说自己是去香港发展,并没有说明细节,傅敏记得父亲那几天整日关在书房,连家常便饭都懒得动筷,母亲只在饭后默默把他的深灰色毛衣熨好,折叠整齐放进衣柜。 后来他从未再听父亲提起她,但他知道父亲把她写的信收在最底层的抽屉,从来不舍得扔掉。 父亲的死是1966年,傅敏最后一次见他,是在江苏路的老房子里,房子已经被抄了几次,父亲坐在书桌前写东西,母亲在一旁磨墨。 父亲让他把保姆的工资结了,还多给了些遣散费,说那人跟了他们几十年,不容易,几天之后,他接到电话说父母已经走了。 他赶回上海,只看见父亲的眼镜放在桌上,边上摆着整齐的译稿,母亲把他的旧衣物一件件叠好,用白纸包着摆在柜子里,她是等傅雷走后才自尽的,连鞋子都摆得整整齐齐。 傅敏回家之后,翻出母亲的笔记本,第一页是家中琐事,第二页写着:“成来过家,傅心里亮,”短短七个字,让他明白了许多,母亲不是不知道,也不是退让,只是她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个家撑住了。 她不争,也不问,只是默默承受,父亲不是个冷血的人,他在翻译《欧也妮·葛朗台》时写下“像我一样的人,掌着家底,还有私心”,他其实是在写自己。 那次香港见面以后,傅敏开始认真整理《傅雷家书》,书里不仅有父亲给哥哥傅聪的训诫,还有藏得很深的感情。 他看到父亲对理想的坚持,对儿子的期待,也看到他写信时留下的小小妥协,他终于懂了,那个严厉的父亲,也曾有柔软的一面,那份柔软没有留在家里,而是留在一个女人的歌声里。 陈年的往事就像那些泛黄的信纸,字迹未褪,但早已过了沸腾的年纪,傅敏没再去打听更多。 他知道,成家榴已不再演唱,一个人住在香港老屋里,把一段青春压进抽屉深处,傅雷不完美,母亲不退让,成家榴不张扬,这些都是真实的,他们之间没有输赢,只有选择。 那天在茶楼里,成家榴说,傅雷爱过她,傅敏低头看那页信,最后一句写着:“你唱歌那一晚,我梦见了我年轻时的自己。”他没说话,只是把信折好,重新放回信封里,像把父亲藏得很深的一面,也一并封起来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傅敏编《傅雷家书》中的朱梅馥——“我是家中最不重要的人”
1970年,陈独秀58岁的女儿陈子美身绑5个空油桶,带着小儿子偷渡香港
【49评论】【16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