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很有“味道”却看似不真实的战役,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高超智慧。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东南沿海的倭寇闹得凶。这年夏天,一伙倭寇驾着几十条船冲到浙江绍兴城下了。 这帮倭寇头戴着铁盔,身上穿着连串的铁甲,看着就结实。咱明军拿弓箭射,箭头碰到他们盔甲就掉地上;拿刀砍,刀片子都砍卷刃了,人家盔甲连个印儿都没有。 倭寇在城下嗷嗷叫着攻城,城里的老百姓吓得关门闭户,躲在家里直哆嗦,都觉得这城怕是守不住了。 当时守绍兴城的将领叫李遂,是江西来的官。这人虽说读书出身,可脑子活泛,打仗特别会琢磨招。 眼看倭寇盔甲硬得像乌龟壳,普通兵器压根不管用,他在城墙上急得直转圈。 那天正转悠,一阵风刮过来,飘来一股子粪池的臭味——那会儿城里家家户户都有粪坑,攒着肥田用的。 李遂捂着鼻子正想躲开,突然一拍大腿:“有了!”他扭头就对身边的亲兵说:“快!传令下去,把城里所有粪坑的粪便都给我收集起来,越多越好!再找几口最大的铁锅,架到城根底下烧火煮!” 亲兵一听都愣了:“将军,收集粪便为何?这玩意儿又不能打仗。”李遂瞪他一眼:“少废话,让你干就干,误了大事要你脑袋!” 士兵们虽然心里犯嘀咕,但军令如山,只好挨家挨户去收粪便。老百姓刚开始也不明白,后来听说将军要用这东西打倭寇,虽说觉得这招儿有点埋汰,但为了保城,都把自家粪坑掏得干干净净,有的还帮忙运送。 没两天,城根底下堆了好几大堆粪便,士兵们架起几口一人多高的大铁锅,点上火就煮。 那场面可热闹了,大锅里的粪水咕嘟咕嘟冒泡,热气带着熏天的臭味飘满全城,离着二里地都能闻见。城里的老百姓捂着鼻子直抱怨:“这啥味儿啊,比倭寇还吓人!”可看着士兵们忙前忙后,也知道是为了守城,只好忍着。 倭寇在城下围城好几天,看明军没啥动静,就又发起猛攻。几百个倭寇扛着云梯,喊着号子往城墙上爬。李遂站在城头,看倭寇爬得差不多了,大手一挥:“开炮!”只见城墙上的投石机吱呀呀响起来,士兵们把一个个陶罐塞进投石机的兜里——这些陶罐里装的全是煮沸的热粪水。 只听见“哐当!”一声,陶罐飞到敌群里炸开了,滚烫的粪水像下雨一样泼在倭寇身上。那些倭寇穿着铁甲,刚开始还觉得没什么,可粪水一沾到铁甲就往下渗,铁甲被煮热的粪水一烫,跟烙铁似的。 倭寇们疼得嗷嗷叫,想脱盔甲,可铁甲是连在一起的,粪水一粘,越脱越烫,皮肤碰到粪水就开始溃烂,没一会儿就流脓了。更要命的是那股臭味,熏得倭寇们头晕眼花,好多人当场就被熏晕了,掉在城墙下。 李遂看这招管用,又喊:“把那东西抬上来!”只见几个士兵抬着几个马桶上了城头,用长竹竿挑着,在城头上晃来晃去。 李遂带头吆喝:“倭寇们,尝尝咱天朝的粪汁!喝了保准你们回老家!”士兵们也跟着喊:“尝粪汁喽!尝尝热乎的!”城下的倭寇抬头一看,城头上晃悠着马桶,闻着那股没法儿闻的臭味,再看看同伴们被烫得皮开肉绽的惨样,吓得魂都没了。本来倭寇就靠狠劲打仗,一看这招儿太“损”了,他们哪儿见过这阵仗,吓得顾不上攻城,扭头就往后跑。 当天晚上,倭寇营地里乱成一团,受伤的倭寇疼得直哼哼,没受伤的也被臭味熏得吃不下饭。他们琢磨着:这绍兴城的明军太厉害,连粪便都能当武器,咱要是再不走,怕是得把命扔这儿。半夜里,倭寇悄悄拔营,卷起铺盖就往海边跑,连盔甲兵器都扔了不少。 第二天早上,城里的老百姓听说倭寇跑了,都跑到城墙上看。只见城下丢满了倭寇的云梯、兵器,还有不少溃烂的尸体,那股臭味还没散呢。大伙儿这才明白,李将军用粪便打跑了倭寇,一个个乐得直拍大腿:“李将军这招儿真是绝了!比刀枪都管用!” 从那以后,绍兴老百姓就管李遂叫“马桶将军”,虽说这名号不好听,但大伙儿心里都服他。城根底下那个煮粪便的粪池,后来被人叫“御倭粪池”,虽说现在早没了当年的样子,但老辈人都知道这事儿。李遂后来还在别的地方打倭寇,立了不少功,朝廷给他封了官。绍兴人念着他的好,以前城里还有他的祠堂。 说起来这事有点埋汰,但在那会儿真是救命的招儿。你想啊,倭寇武器装备好,硬碰硬咱打不过,就得想歪招儿。李将军能想到用粪便,那可是真聪明,把身边不起眼的东西变成武器,保住了一城人的命。现在绍兴那边的老人讲起这事儿,还直夸李将军有本事,说那“御倭粪池”就是当年抗倭的见证,虽说听着不雅,却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事儿,记在老辈子的书里。 现在有时候跟人唠嗑说起古代打仗,有人总觉得都是拿刀枪拼,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古人打仗也讲计谋,什么招儿管用就用啥。像李遂用粪便打倭寇这事,看着好像上不了台面,但在保家卫国的时候,只要能打跑敌人,就是好招儿。您觉得呢? 此事件收录在《筹海图编》中,现存于绍兴博物馆的《李襄敏公遗爱碑》,记载了“绍兴之捷,以粪罐破贼,军民称快”的事迹。
李渊退位后,过得相当苦闷憋屈,一开始还可以和宫中貌美宫女吃喝玩乐,后来李世民看到
【2评论】【2点赞】
常叹此身非我有
古代守城用滚木、金汁(煮沸的粪便)不是规范操作吗?怎么成了“奇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