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农民捞来喂猪的水草,2015年时被专家认出是1级濒危植物,如今却被打造成特色美食!
在江西西源村,池塘里曾有一种水草,多到村民拿它喂猪都嫌多。在他们眼里,这东西跟地里的野草没什么两样,顶多算是偶尔换换口味的家常菜。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种被当作猪饲料的植物,有一天竟摇身一变,成了国家级的珍稀保护植物,还带着整个村子走上了致富路呢?如今的西源村,一片片莼菜基地规模初具,村民的收入节节攀升,这里俨然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而这一切,都源于2015年的一次意外。
当时,一位外地客商雄心勃勃地来到西源村,想租地大规模种植一种特别的蔬菜。当他拿出植物样本给村民们看时,村民们可都乐了,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位客商眼里的“宝贝”,不就是自家池塘里泛滥成灾的“水草”吗?这东西在村里的老池塘里随处可见,有时候甚至能铺满整个水面,捞都捞不完,平时喂猪正好。
客商听完简直不敢相信,跟着村民去池塘边一看,果然是自己要找的植物,这下可真是喜出望望外。
消息很快传到了当地农业部门,工作人员立刻赶来核查。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这“野草”竟然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现在二级)——莼菜。
工作人员随即在村里展开排查,发现共有四个老池塘长满了莼菜,总面积超过20亩。而村民们守着这片“宝藏”多年,却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用它炖鱼汤味道不错。
面对如此巨大的野生种质资源,当地农业部门当即拍板:必须保护!他们很快提交了项目申请,还特意修了条直通池塘的小路,清理了池塘里的杂草。
莼菜是一种珍贵的水生蔬菜,叶片椭圆,正面深绿,背面和嫩茎上则裹着一层晶莹剔透的胶状物。正是这层胶质,决定了莼菜的品质和无与伦比的嫩滑口感。它最主要的食用部分,是那些尚未完全展开、紧紧卷曲的嫩叶。
莼菜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它偏爱清澈见底、略带酸性的活水,水温得稳定在15℃到30℃之间。也正因如此,随着水体污染和生境破坏,野生莼菜的分布范围已大幅萎缩。
过去在长江流域的沼泽地带还算常见,如今主要只在浙江、江苏、江西等地的少数区域才能觅得踪迹。其中,杭州西湖莼菜品质优良,名满天下;在苏州,它更是位列“水八仙”之一,地位尊贵。
在餐桌上,莼菜是当之无愧的“宠儿”,那独特的胶质赋予了它难以复制的爽滑感,尤其适合炖汤。不过,采摘莼菜可是个技术活,采摘工得趴在特制的小船上,凭手感伸入水中,精准地掐下嫩芽。也因其嫩芽最为珍贵,莼菜也像茶叶一样分等级,一斤卖到三十多元是常事。
而在西源村,保护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态效益,2021年,曾经对莼菜一无所知的村民,如今已是种植莼菜的好手,规模化的种植基地不仅有效保护了这一珍稀物种,更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村民收入,带领他们走上了致富之路。
发展的机遇有时就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而大自然的馈赠,远超我们的想象。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合理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完全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那么在我们身边,又有多少这样的“野草”,正安静地等待着自己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呢?
信息来源:《【生物多样性百科】种子植物·莼菜:你居然以为我只是一棵简单的蔬菜?》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