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俄的远东地区,会不会认祖归宗?答案很明了,正如金灿荣教授所说,面对一个15亿人

幽篁弄影意悠长 2025-06-29 05:32:00

大俄的远东地区,会不会认祖归宗?答案很明了,正如金灿荣教授所说,面对一个15亿人口的工业化强国,远东那7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迟早是守不住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是一块面积庞大却人口稀少的土地——约780万平方公里,占了俄罗斯国土的40%,但居住人口却不足700万,甚至不如中国的一个中等城市,这种“地广人稀”的极端状态,既是俄罗斯的战略缓冲,也是它的沉重包袱。 远东的资源极其丰富,天然气、石油、木材、矿产应有尽有,但极寒的气候、落后的交通和基础设施,以及人口持续流失,使得它成为俄罗斯最难治理、也最难发展的地区之一,更关键的是,这里的年轻人在不断西迁,整个远东正陷入“人走地冷”的恶性循环。 相对而言,中国的东北、内蒙古与远东接壤地带,虽然也有转型的阵痛期,但在人口、基础设施、制造能力等方面拥有扎实基础,当中国走上工业化强国之路后,中俄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变得异常突出——中国需要资源,俄罗斯缺乏资金和人力,两者天然具备合作空间。 近年来,从黑龙江的黑河到绥芬河,从铁路到能源管线,中俄之间的远东合作逐渐展开,跨境电商、林业开发、石油天然气项目接连推进,中国企业和劳动力开始大量涌入远东,一座座工业园区悄然形成,经济网络日益紧密。 而这种“经济渗透”,不是侵略,也不是吞并,而是全球化时代下最典型的利益交换,远东与其被视作谁的“战略后院”,不如被定义为一个可以双赢的合作前沿。 不可否认,在许多中国人心中,远东土地上刻着沉痛的历史记忆,从《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到《勘分东界约记》,19世纪的中国在列强夹击下被迫割让大量土地,而远东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块。 因此,“认祖归宗”这个词听起来情绪上令人振奋,但现实从不以情绪为转移,远东的归属早已写入联合国体系下的二战后国际秩序中,今天若要“收回”,等于重写国际规则。 俄罗斯对于领土完整的执念,不会轻易妥协,别忘了,哪怕是地处内陆、经济价值有限的车臣闹独立,普京都派出了大批军队以雷霆手段平定,而远东这样战略纵深极强的地区,更是俄罗斯手中重要的安全牌,不可能拱手让人。 尽管远东的主权问题难以动摇,但人口流动却是一种温和但更深远的变迁,在远东那些荒凉的城镇里,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商人、工人甚至留学生正在定居。 他们带来的是资金、技术、商业模式,甚至是餐馆、医院和学校,他们填补了俄罗斯人口衰退带来的空白,也让远东从某种程度上开始了“生活方式的转向”。 这一趋势在经济学里叫“人口资本渗透”,它不是枪炮的延伸,而是人口与产业的自然选择,在未来的二三十年,若俄罗斯无法扭转远东人口流失和经济乏力的趋势,这片土地的“社会面貌”将越来越靠近中国,而不是莫斯科。 有观点认为,中国可以“以合作促回归”,但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合作从来不是为了改变主权,而是为了延伸影响力。 远东不仅是资源地,也是地缘战略地,它是俄罗斯抵御北约东扩的安全缓冲,同时也是中国布局东北亚、牵制美国影响的重要支点,中国在远东的存在,若能成为稳定因素,对区域和平反而更有助益。 与其纠结“谁拥有谁”,不如思考“如何共赢”,正如中俄在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建设的跨境大桥所展现的,基础设施连接的不只是两岸的土地,更是两国的利益,这种实打实的合作,比任何口头上的主权宣示都更能决定未来。 任何关于领土的议题,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都要极其慎重,中国若贸然提出远东“应该回归”,不只会激怒俄罗斯,还会给西方以口实,指责中国“扩张主义”、“挑战战后秩序”,这将破坏中俄之间原本较为稳固的战略互信,也使得经济合作难以为继。 我们应该明白,在国际关系中,实力决定话语权,但规则决定边界,真正的强国,不是依靠情绪去评判未来,而是靠实力与理性去塑造新秩序。

0 阅读:6
幽篁弄影意悠长

幽篁弄影意悠长

幽篁弄影意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