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鄂州中湾村:长江大保护下的“变形记”——从江畔渔村到诗意田园的华丽转身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澎湃浪潮中,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东北部的中湾村,这个曾经典型的江畔渔村,正经历着一场从“靠江吃江”到“与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澎湃浪潮中,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东北部的中湾村,这个曾经典型的江畔渔村,正经历着一场从“靠江吃江”到“与江共生”的精彩蝶变,成为长江大保护背景下乡村振兴的鲜活范例。

昔日:靠江吃江的困局

中湾村,国土面积 5.3 平方公里,下辖 17 个自然湾,共 897 户 2652 人。它北靠长江,西邻南迹湖,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老一辈村民与长江结下了深厚的渊源,“靠江吃江”是他们世代相传的生存法则。

七十多岁的陈细聪回忆起小时候,江边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渔船如织,天不亮渔民们就出海,天黑才满载而归,网里的鱼活蹦乱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度捕捞和环境破坏让长江的生态逐渐恶化。鱼越来越少,江水不再清澈,曾经热闹的江岸变得杂乱不堪,小码头随意搭建,废弃物堆积如山。村党支部书记熊细想无奈地叹息:“那时候就知道向长江索取,根本没想过她会‘受伤’。”

转折: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

十年前,长江大保护行动的号角吹响,中湾村迎来了发展的转折点。政策要求拆码头、清岸线、恢复生态,这一消息在村里犹如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引起了轩然大波。村民大会上,大家议论纷纷,反对声此起彼伏。“不打鱼我们吃什么?”“祖祖辈辈都这么过来的,怎么现在就不行了?”村民们的情绪十分激动。

面对村民的疑虑,区、镇、村干部没有退缩,他们一家一家地走访,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解释:“长江就像咱家的水缸,水缸脏了,谁都没水喝。保护不是不让发展,而是要换种活法。”干部们的真诚和坚持逐渐打动了村民,大家开始理解和接受生态保护的理念。

新生:生态赋能的振兴之路

网红沙滩:沙子变“金子”

万里长江在中湾村塑造了神奇的“江豚滩”。2020 年 11 月,江水退潮后,一片一望无际、美不胜收的万亩沙滩惊艳亮相,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起初,这片沙滩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直到有城里人前来游玩,拍摄的视频在网上迅速走红,“中湾沙滩”一夜成名,被誉为“鄂州马尔代夫”。

“尤其是周末,车子能从村头停到村尾。”村里开小卖部的李莲枝回忆道,“一开始我还纳闷,这沙子有啥好看的?后来才明白,人家城里人就喜欢这个‘自然味儿’。”

村里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顺势而为。在沙滩周边精心设置了安全区、休闲区和打卡点,组织村民摆起小摊,售卖饮料、土特产和手工艺品。村民赵桂梅笑着说:“我们自家种的玉米、红薯、土豆都成了‘抢手货’,有时还在沙滩边卖自家做的鱼干和咸鸭蛋,一个月能多挣一两千哩!”

农旅融合:多元发展之路

环境好了,游客多了,中湾村开始谋划更长远的出路。“我们不能只靠一片沙滩,得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还想再来。”熊细想书记坚定地说。

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村里请来专家进行科学规划,决定走“农业 + 文化 + 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子。2019 年以来,中湾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1500 多万元,大力推动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山东寿光蔬菜种植技术,建成 200 亩的中湾村胭脂山湾大棚基地;建设共享菜地项目,帮助每户年增收 3000 元;刷黑杨家老屋环湾道路 960 米,将周边 50 余亩水面进行改造,新建休闲步道,种植观赏睡莲;新建约 500 米长、5.5 米宽的徐家大林至网红沙滩道路;新建特色门楼、点将台、休闲长廊、文化广场、党员议事厅等配套设施,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和旅游接待能力。

村民张远东是第一批响应号召开农家乐的村民。起初,他心里直打鼓,投入十多万装修,担心打水漂。“结果你猜怎么着?去年春天油菜花开的那个月,我家净赚了两万多!”张远东笑着说。如今,像张志勇这样开农家乐的村民,中湾村有二十多家。张志勇的农家乐开在江边,客人能边吃饭边欣赏江景,他做的红烧武昌鱼和藕汤,食材都是本地的,深受客人喜爱,好多客人吃完还要打包带回去,称赞他们这儿的鱼有“小时候的味道”。

村里还统一流转土地,打造了“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田园景观。春天,油菜花金黄灿烂;夏天,荷花亭亭玉立;秋天,菊花绚烂多姿;冬天,大棚草莓香甜诱人。游客来到这里,既能采摘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体验农事的乐趣,又能住温馨的民宿,还能带孩子玩沙、骑行,享受亲子时光。

年轻力量:回乡创业的活力

中湾村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临近的五径山湾胭脂山有座烽火台遗址,紧临长江,三国时,吴国在此山筑有烽火台,用以传递信息。由于江水的冲刷,水土流失,现存遗址三分之一。此外,徐家大林湾有座龙王庙,有据可考,清同治年间,汉口江汉关关长探游龙王庙,并赠“江汉常青”匾额,原庙舍为两正两横,中为天井,斗拱飞檐,红墙碧瓦。

围绕这些丰富的“三国文化”“长江文化”等文化属性,中湾村“两委”通过“四议两公开”,决定建设具有“三国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这一举措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更让人欣喜的是,村里出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创业的身影。

“90 后”陈晨大学学的是设计,曾在城里工作。两年前,她被家乡的文化潜力和发展变化所吸引,毅然回村,把自家老宅改造成了精品民宿“江畔拾光”。民宿保留了老房子的木结构,又加入了现代元素,房间的窗户正对江面,早上起来就能看到江上日出。“很多客人说,在我们这儿不光是住宿,更是一场文化之旅、放松之旅。”陈晨说。她还利用自己的设计专长,帮村民在网上卖土特产,土鸡蛋、干鱼、菜籽油……“去年光帮乡亲们卖农产品就达到了十几万的营业额。”陈晨自豪地说,“能在家乡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带动大家一起增收,这种感觉特别好。”

村民李秀英把 3 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有固定租金。她自己则在采摘园当管理员,一个月工资三千多。“儿子儿媳看村里发展得好,也准备回来开个特产店。一家人能团聚,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李秀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展望:诗意田园的未来

站在村口的观景台上望去,江水悠悠,田园如画,沙滩上笑语阵阵。中湾村的故事,是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千万个村庄转型的生动缩影。

“下一步打算引入专业团队,以‘网红沙滩’资源优势为依托,打造更精致的旅游产品,比如开发文创产品、设计深度体验线路等。”熊细想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要打造集观江景、戏江沙、赏春色、摘鲜果、品三国于一体的 3A 级旅游景区,让中湾村成为长江边上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样板。”

在长江大保护的征程中,中湾村正以生态为笔,以发展为墨,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