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半星]电影水饺皇后《水饺皇后》:一碗

鸿志搞笑 2025-05-24 00:26:17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半星]

电影水饺皇后《水饺皇后》:一碗水饺里的人生百态与时代之歌

电影《水饺皇后》以“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在五一档为观众端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励志水饺”,这碗“水饺”里包裹的,既有个人的奋斗传奇,也有时代的风云变幻,更有触动人心的人间温情 。

影片开场,便将观众拉回1977年的香港码头,推着破旧推车的臧健和(马丽饰),用带着山东口音的粤语叫卖着“水饺”。她动作生涩、眼神躲闪,彼时的水饺是她为女儿挣一口饭的筹码,是纯粹的生存工具。导演用大量特写镜头展现她揉面、剁馅、包饺子的过程,手指被面粉染白,指甲缝里嵌着肉沫,汗水滴入馅料,这些细节将劳动具象化为一种近乎暴烈的生存宣言,让观众真切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当城管驱赶摊贩时,她死死护住推车,那股子为了生存拼命的劲儿,瞬间抓住了观众的心。

臧健和的水饺事业并非一帆风顺,糖水伯一句“皮太厚,香港人吃不惯”,让她意识到要想在香港立足,必须改良水饺。她跑遍全港饺子铺,最终改良出薄如蝉翼的皮,甚至因食材不新鲜而倒掉整锅饺子。这一系列举动,是她将尊严注入商品的过程,此时的饺子不再只是果腹之物,而是需要被市场认可的商品,是她与这座城市对话的“名片” 。在这个过程中,导演巧妙地将臧健和的个人奋斗与香港社会的文化肌理相融合。她把山东厚皮饺子改为符合港人口味的薄皮版本,却坚持命名为“北京水饺”,既利用“北京”的符号资本赋予产品正统性,又通过口味本土化完成文化嫁接,恰似香港在中西文化碰撞下的独特身份认同。

电影中最动人的,除了臧健和的个人奋斗,还有香港底层社会构建的那张互助网络。房东红姐(惠英红饰)嘴上骂她“大陆婆”,却默默宽限房租;糖水伯教她改良配方,分文不取;警察华哥(朱亚文饰)常来光顾,实为暗中保护。雨夜推车被恶霸掀翻,邻居们举着伞从四面八方涌来,沉默地捡起散落的饺子,没有口号,没有煽情音乐,只有雨点击打伞面的声音,这一刻,饺子成为抵抗暴力的盾牌,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道德直觉和互助行为构成了一种“非理性经济”,与现代商业社会的冰冷规则形成鲜明对比 。

不过,影片也并非毫无瑕疵。在性别叙事方面存在一定矛盾,当臧健和挥刀冲向调戏女儿的混混时,镜头虽充满暴烈美感,却将女性力量简化为“母兽护犊”的本能;与日本商人谈判时,一句“我有骨气”便轻松逆转局势,也落入“精神胜利法”的窠臼,这些处理暴露了创作者在深挖女性困境与权力结构时的怯懦。

《水饺皇后》不只是一部简单的励志电影,它是对一个时代的回望,是对小人物奋斗精神的礼赞,也是对人性中善良、互助等美好品质的歌颂。它让我们看到,在命运的重重褶皱里,普通人也能凭借自己的双手,包出属于自己的“幸福水饺”,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独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 。

0 阅读:0
鸿志搞笑

鸿志搞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