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平顶山。一男子在路边看到一位大爷在卖白菜,满脸愁容的,于是他就想买一些,然而一问价钱直接把他惊呆了,36斤的白菜只要3元,男子以为自己听错了,谁知大爷又重复一句:只要几分钱一斤! 夕阳西斜,平顶山市区的街道上,行人渐渐稀少。一位男子驾车缓缓行驶在返家的路上,透过车窗望见路边摆着几垛码放整齐的白菜。白菜旁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来回踱步,目光不时投向过往的行人。 这垛白菜码得整整齐齐,颗颗都是白白胖胖、水灵灵的。放在往常,这样品相的白菜,路过的主妇们准会驻足询价,可今天却显得格外冷清。老人身边只有几个空着的编织袋,显然一天下来并没有卖出多少。 男子放慢了车速,仔细打量着这些白菜。眼下正值深秋,正是白菜上市的季节。放眼望去,街边零星摆着好几个卖菜的摊位,但这位老人的摊位旁却空无一人。老人神情焦虑,不时抬头看看天色,又低头数了数剩余的白菜。 这情形勾起了男子的好奇心。他将车停在路边,走近摊位,准备买些白菜回家。"大爷,这白菜怎么卖啊?"他随口问道。老人闻声快步迎上前来,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36斤,只要3元钱。" 这个价格让男子愣在原地。他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正要再问一遍,老人却已经主动解释道:"不贵,真的不贵,就几分钱一斤。"老人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恳切。 在当下的市场行情中,即便是批发价,白菜也不至于便宜到这种程度。要知道,种植一亩白菜,光是种子、化肥等成本就要几百元。如此低的价格,恐怕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男子站在原地,目光在那些品相极好的白菜和老人焦急的面容之间来回移动。夕阳的余晖洒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映照出他眼中的担忧。这些白菜个个圆润饱满,叶片舒展,显然是精心培育的结果。然而在这个白菜丰收的季节,市场上供大于求,使得这些凝结着农民心血的蔬菜贱如草芥。 不远处的马路上,车流依旧川流不息。街边的店铺已经陆续亮起了灯,给这个秋日的傍晚增添了一份烟火气。可在这个繁华的都市一角,一位老农在黄昏中独自守着自己的收获,等待着那些可能永远不会出现的买主。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夜幕即将降临。老人的身影在暮色中显得越发单薄,手中紧握着的白菜价签在微风中轻轻摇晃。这一幕,静静地诉说着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城市故事,也道出了千千万万农民在丰收季节里的无奈与辛酸。 时光倒流至半年前的春天,河南平顶山的郊区菜地里,老人弯着腰,小心翼翼地将一颗颗白菜苗放进土壤。春风拂过,带来泥土的芬芳。这片菜地是老人一年的希望所在,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他对丰收的期待。 清晨的菜地总是雾气氤氲。老人踩着露水,挎着装满农具的竹篮,在田垄间穿行。为了保证白菜的生长,他每天都要检查苗床的湿度,查看是否有虫害。时而蹲下身子,用粗糙的手掌轻轻触摸菜苗的叶片,仔细观察它们的长势。 春去夏来,白菜从幼苗长成了大株。老人和老伴常常在傍晚时分一起查看菜地。老伴提着水壶,在需要的地方补充水分,而老人则忙着除草、施肥。两个人配合默契,干起农活来都轻车熟路。夏日的骄阳虽然炙烤着大地,但菜地里却处处涌动着生机。 在集市上,老人也没闲着。他常常到附近的农贸市场转转,和其他菜农聊天,打听白菜的行情。有经验的菜农们说,今年气候适宜,产量可能会很高。老人听了这些话,既为好天气感到高兴,又不免为未来的销路担忧。 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菜地里的白菜长得格外喜人,一颗颗都圆润饱满,青翠欲滴。这是老人平生种过的最好的一季白菜,看着这些结实的白菜,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汗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老两口收获白菜时,脸上都洋溢着欣慰的笑容。老伴蹲在地里轻轻拔起白菜,老人则负责将白菜装筐、搬运。 然而,丰收的喜悦很快就被现实冲淡。当老人把第一批白菜运到市场时,发现今年的白菜价格异常低迷。由于天气好,各家各户的白菜都收成不错,市场上白菜供应充足,价格自然就降了下来。 早市上,摊位挨着摊位都是白菜。小贩们你喊一个价,我叫一个价,白菜的售价在竞争中不断下跌。老人看着自己精心培育的白菜,不得不跟着降价,可还是很难卖出去。 市场上的其他菜农也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有的人索性把白菜贱卖给收购商,有的则选择将多余的白菜当做农家肥重新翻进地里。但老人舍不得,这些白菜凝结着太多心血,他宁愿把价格降到最低,也要让它们物尽其用。 就这样,老人每天都要往返于菜地和市场之间,希望能把白菜尽快卖完。然而,即便是把价格降到了成本价以下,买主仍然寥寥。眼看着新鲜的白菜可能会坏在手里,老人不得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36斤白菜,只卖3元钱。 这个决定意味着,老人半年的辛苦几乎付诸东流。但在这个白菜丰收的季节,这样的故事却在全国各地上演。农产品价格的起伏,总是与农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馋晕了!江苏一家13口来洛阳旅游,返程前花了400块买了800个馒头,坐上高铁后
【1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