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出祁山?战略得当,运气欠佳! 说到诸葛亮,大家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词儿,估计就是“聪明”。这位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最牛的智脑之一,愣是靠着有限的资源,硬生生撑起了蜀汉的北伐大业。可你有没有想过,他为什么非得走祁山这条路?这可不是随便挑个地儿就开干的事儿,背后有的是深思熟虑,也有不少无奈。 先得说清楚诸葛亮当时面对的局面。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蜀汉的日子不好过。国力弱,地盘小,人口少,经济也不咋地。更别提荆州还丢了,这让东线进攻魏国的路子基本被堵死。北伐,说白了,就是蜀汉想翻身的一场豪赌。可魏国那边呢?兵强马壮,地大物博,占据中原,摆明了不好惹。诸葛亮心里清楚,光靠守是守不住的,必须主动出击,才能给蜀汉争取一线生机。 祁山,位于今天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岭和陇山之间,乍一看是个偏僻的地儿。可这地方对诸葛亮来说,真是个战略宝地。为什么这么说?首先,祁山是通往关中平原的一条捷径。关中是什么地方?那是魏国的核心地带,粮食多,人口密,经济发达。要是能打下关中,蜀汉就能彻底扭转劣势,甚至威胁魏国都城长安。所以,祁山这条线,某种意义上就是北伐的“敲门砖”。 再者,祁山的地形复杂,多山多谷,适合蜀军这种擅长山地作战的部队发挥优势。诸葛亮手下的兵,大多是四川和南中的山民,打平原战可能吃力,但玩儿山地游击,那是拿手好戏。反过来,魏军虽然人多势众,可在这种地形里反而不太好展开。所以,选祁山,既能直插魏国心脏,又能扬长避短,战略上确实算得上高明。 除了地理因素,诸葛亮选祁山还有一层政治算盘。陇右地区,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一带,当时住着不少羌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些部落跟魏国的关系并不铁,甚至有点离心离德。诸葛亮看准了这一点,想通过出兵祁山,拉拢这些地方势力,给魏国后院点把火。他在《出师表》里也提到过,要“亲贤臣,远小人”,还得“和戎”,这“戎”指的就是这些边疆民族。要是能把他们争取过来,蜀汉的北伐就不光是军事行动,还能变成一场“群众运动”,给魏国添不少乱子。 好了,说了这么多,咱们来看看诸葛亮第一次走祁山到底咋样。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带着几万蜀军从汉中出发,直奔祁山。这次行动一开始真挺顺利。陇右的几个郡——天水、南安、安定——一看蜀军来了,立马倒戈,连魏国的守将都吓得跑了。消息传到长安,魏国上下都慌了,赶紧派曹真和张郃带兵来堵。 可就在这关键时候,蜀军内部出了岔子。马谡,诸葛亮挺看好的一个将领,守街亭的时候犯了大错。他不听副将王平劝告,非要上山扎营,结果被张郃围了个水泄不通,最后全军覆没。街亭一丢,祁山的补给线断了,诸葛亮没办法,只能撤退。这次北伐,眼看着就要成功,却因为一个失误功亏一篑。你说气人不气人? 第一次失败后,诸葛亮没放弃,后面几次北伐还是盯着祁山这块儿。公元231年的第四次北伐,他又从祁山出兵,这次还带上了木牛流马,想解决粮草问题。可惜,魏国学聪明了,司马懿上场后直接玩儿“坚壁清野”,就是不跟你硬碰硬,把粮食藏起来,让你耗不起。结果蜀军粮草又跟不上,只能再次撤退。 再到公元234年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干脆把大本营设在五丈原,还是绕不开祁山这条线。这次他准备充分,可天公不作美,秋雨连绵,蜀军士气受挫。更糟的是,诸葛亮自己身体也撑不住了,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北伐大业就此搁浅。 回头看看,诸葛亮选祁山,真不是瞎来的。地理上,它是攻魏的捷径;战术上,适合蜀军发挥;政治上,还能争取盟友。这战略眼光,搁谁身上都得夸一句“牛”。可问题出在哪儿呢?一是蜀汉底子太薄,兵少粮缺,后勤老跟不上;二是魏国那边也不是吃素的,将领像张郃、司马懿,个个不好对付;三是运气实在太差,马谡失街亭、天气不配合、自己身体垮掉……桩桩件件,都不在诸葛亮控制范围内。 说白了,诸葛亮出祁山,是战略得当,但运气欠佳。他就像个下棋的高手,棋盘布得再好,也架不住对手手里牌太多,自己还老抽不到好签。
234年诸葛亮病逝,廖立哭得死去活来,妻子大惑不解:“诸葛亮害你被流放,他死了你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