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5日,血战长沙的李玉堂被枪杀于台北碧潭刑场。临死前,蒋介石亲自在判决书上批了一个“耻”字,而李玉堂同样高呼:一生为国,如此下场,心有不甘! 1951年2月5日清晨,台北碧潭刑场。李玉堂穿着旧军服,被押上刑台。几个卫兵站在四周,行刑官读完命令,他仰头看天,说出最后一句:“一生为国,如此下场,心有不甘。”随后,一声枪响,他倒下了。 三个月前,李玉堂曾在台北郊区一个茶馆里见过几位旧部。他说话不多,只反复提起长沙、提起淞沪,说那些年是真正为国家打仗。一个副官低声问他:“李师,要不要干点大的?”李玉堂没回答,只是点了点头。那天之后,他开始频繁地出门,行踪神秘。 回想起来,1949年退守台湾时,他和那批国民党将领一起登上了最后一批舰船。他站在甲板上,看着远去的大陆,沉默了一路。抵达台湾之后,他被安排了一个闲职,名义上是顾问,实际上没人听他的。昔日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士兵,许多被裁撤,有些甚至跑去当了小贩。 1948年,他最后一次带兵是在华东战场。他当时是军长,负责一个整编军。战事不利,上级指令混乱,他几次建议改变部署,都被压了回去。 最后一次战斗中,他的部队被共军切断补给,四面楚歌,突围时损失惨重。他自己受了伤,退回南京时,已经被调职。那天他在军部门口站了很久,最后进了院子,只说了一句:“我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抗战时期的他,并非如此。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高材生,1924年入学,1926年就随北伐军一路北上。他升得快,靠的是战场上拼命打出来的军功。 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他带着部队死守一个阵地三天三夜,最后被誉为“血战团长”。 长沙会战期间,他的部队在外围袭扰,炸桥断路,日军数次试图突破都被他击退。他从师长一路升到军长。长沙百姓曾给他送锦旗,说他是“守城英雄”。当时的他,战无不胜,声名远播。士兵都说:“只要李师在,我们就不怕。” 可抗战胜利之后,风向变了。国共对峙,他被派去打内战。他不愿多说,只是照命令行事。可战斗士气低落,民心早已厌战。 一次,他的部下临阵倒戈,造成整支队伍溃散。他没追责,只是默默把武器收回。 到台湾后,他曾试图自救。他托人在香港传递一封信,说愿意“效力国家”,要对方安排接应。可那人走漏了风声,信还没送出境就被特务拦截。 他被捕时正在写字,没挣扎,也没喊冤。审讯时他说:“我不是为了自己,只是不想一辈子白打。” 蒋介石在他的判决书上写了一个字:“耻。”那是写给他的,也是写给所有心怀异志的将领。 他们从黄埔走出,从南昌起义到抗日战场,风光无限,可到了台湾,许多人都像李玉堂一样,成为沉默的人。 枪声之后,刑场一片寂静。李玉堂的尸体被草草掩埋,没有告别仪式,没有家属认领。他的墓碑只有一行字:“李玉堂,卒于1951。” 很多年后,有人在回忆录中写道,李玉堂一辈子没求过人,也没跪过谁。他的死,不是因为失败,而是因为他已经不再属于那个新的时代。 在旧军人中,他的名字不再被提起。但在一些老兵的酒桌上,有人偶尔还是会说:“李师那年长沙拼命守城,我们都以为,他会活着看到光明。”然后,再也没人说话。
1951年2月5日,血战长沙的李玉堂被枪杀于台北碧潭刑场。临死前,蒋介石亲自在判
王献勇说养护
2025-05-23 16:04: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