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中山医院顶尖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为一位19岁的少女做心脏手术时,竟

烟雨任风散 2025-05-23 14:41:33

2016年,上海中山医院顶尖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为一位19岁的少女做心脏手术时,竟突然颤抖着跑出了手术室,而手术台上的女孩生命却在一分一秒地逝去。 当时,葛院士正拿着根细得跟头发丝似的导丝,正在地往李娜堵塞的冠状动脉里送。 这姑娘的心脏血管堵得一个严实,三根大血管两根完全堵死,剩下一根也堵了90%。 就在导丝即将穿过最关键的那段堵塞血管时候,葛院士的右手突然不受控制地抖了起来。 “先停一下!”葛院士跟助手说了一声,自己冲出了手术室。 葛院士赶紧摘了手套,用左手死命按着抽搐的右胳膊。 葛院士这胳膊抽搐,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他小时候骨折过,左胳膊有点残疾,所以平时做手术更费劲。 在德国留学的时候,他经常在导管室一待就是36个小时,练就了一身硬功夫。 但这次不一样,手术台上躺着的是个19岁的姑娘,花儿一样的年纪,血管堵成那样,稍微有个闪失,人就没了。 葛院士在手术室外头,用温水泡了泡右手,稍微缓了缓,又戴上手套回到了手术台前。 这时候,手术记录显示,李娜的血管堵塞段钙化斑块有2.1毫米厚,导丝尖端才0.014英寸,跟针尖差不多的,要在这么细的血管里穿针引线,难度可想而知。 葛院士深吸了一口气,继续操作。 他用的是他们团队独创的“逆向导丝技术”,得让导丝从侧支循环逆行穿过堵塞段,这操作在直径3毫米的血管里进行。 手术室里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所有人都盯着显示器,大气都不敢出。 只见葛院士的手稳得跟台机器似的,一点一点地把导丝往前送。 终于,导丝穿透了最后0.5厘米的纤维帽,造影剂顺利涌入真腔,形成了医学上说的“半月现象”,这说明血管通了。 术后病理报告显示,李娜的血管内膜增生厚度达到了1.2毫米,葛院士给她用的是生物可降解支架,释放的时候压力控制得刚刚好,既撑开了血管,又没伤到血管壁。 后来,李娜又回到了学校。 她书包里经常备着硝酸甘油片,这是葛院士特意给她开的,以防万一。 而葛院士,依旧是医院里最忙的医生之一,一年到头要做上百台高难度手术。 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0
烟雨任风散

烟雨任风散

感谢各位的关注与支持,期待与您共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