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斯大林和朱可夫发生了激烈争吵,就在两人争得不可开交时,斯大林的侍卫长

柳烟绕古堤 2025-05-23 13:52:07

1941年,斯大林和朱可夫发生了激烈争吵,就在两人争得不可开交时,斯大林的侍卫长突然闯入,给了朱可夫两记耳光,没想到,这一巴掌竟然意外地救了朱可夫一命。 信源:中国新闻网——朱可夫的政治浮沉 1941年6月22日,德国悍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500多万纳粹士兵越境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苏联陷入生死边缘。 面对德军闪电般的推进,朱可夫作为总参谋长,敏锐地意识到基辅已难以防守。他力主放弃基辅,转而保留有生力量、重组防线。 在克里姆林宫的一次作战会议上,朱可夫坚定地对斯大林说:“必须立刻撤出基辅,否则整个西南方面军将全军覆没。” 斯大林怒火中烧,认为这是懦弱、动摇军心的表现。他咆哮道:“不能退,基辅必须坚守!”争执愈发激烈,朱可夫直言不讳,甚至拍案而起。 气氛剑拔弩张,斯大林的侍卫长突然闯入会议室,在未被允许发言的情况下,上前就给了朱可夫两记响亮耳光。 这是极其罕见的羞辱,而朱可夫却忍住怒火,没有反击。 有人后来分析,这两记耳光,实则是斯大林授意的“保命之举”——斯大林在怒火中已动了“拿下朱可夫”的念头,但侍卫长的“冒犯”,让朱可夫得以暂时脱身,避免被当场软禁或更严重的清洗。 朱可夫意识到政治风险的存在,悄然转入低调行事。 果不其然,不久后,西南方面军近70万人被德军合围,基辅战役成为苏军最惨烈的败仗之一。 尽管朱可夫的预判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但斯大林并未公开承认错误,而朱可夫也因此从总参谋长的位置被调任,转往战线指挥第一线。 1941年冬,德军直逼莫斯科城下,苏联危在旦夕。在这个关键时刻,斯大林又想起了朱可夫。朱可夫被任命为莫斯科战区总指挥,肩负保卫首都的重任。 他迅速整编部队、建立防线,调动远东军队驰援,并在12月发动反攻,将德军逼退百余公里,保住了莫斯科。 朱可夫用胜利赢回了信任,也稳固了自己在军中的地位。之后,他又在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关键战役中担任重要角色,成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象征人物之一。 1945年春,朱可夫指挥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与科涅夫将军共同展开对德国首都柏林的总攻。 他采用包围迂回战术,最终攻陷柏林,迫使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5月8日,他代表苏军在柏林主持德军投降仪式,成为举世瞩目的英雄。 战后,朱可夫在苏联国内的声望达到了顶点,甚至超过了斯大林。这也成为他命运转折的关键。 战争结束后,朱可夫被任命为苏联驻德军事总管和苏军驻德集群总司令。在德国,他以铁腕治军,肃清纳粹残余势力,恢复秩序,还赢得德国人民的尊重。 但正是因为他的高调和威望,引起了斯大林的极大警觉。 斯大林开始指责他“个人英雄主义”,密令军政机关收集他的“罪证”,指控他在德国大肆搜刮战利品、自立门户,甚至谋划政变。 1946年,朱可夫被突然召回苏联,撤销一切职务,调任乌拉尔军区司令,远离政治核心。他曾在一次会议上被斯大林当众训斥:“我原以为你是个战士,没想到你竟想当元首!” 朱可夫没有反驳,只是低头沉默。他深知自己已不再安全,开始谨慎处世,隐忍低调。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政治格局重组。赫鲁晓夫上台后,希望拉拢军方力量,重用朱可夫。1955年,朱可夫被重新任命为国防部长,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仕途再次高涨。 1957年,他与赫鲁晓夫联手粉碎“反党集团”,巩固了赫鲁晓夫的权力。然而朱可夫依旧保持独立性,甚至试图加强军方在政府中的作用。

0 阅读:0
柳烟绕古堤

柳烟绕古堤

若果你也偏爱于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