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女教授王承书没留一句话抛下了丈夫和孩子,自此失踪整整17年,当这

小博大史 2025-05-23 13:40:09

1960年,北大女教授王承书没留一句话抛下了丈夫和孩子,自此失踪整整17年,当这家人再次见面的时候,王承书已然白发苍苍,孩子得知真相后也抱紧她掩面痛哭。

在西北的戈壁滩上卷起遮天蔽日的黄沙,五十四岁的张文裕站在北京家中,望着墙上的日历翻到1960年12月最后一页。

三天前,妻子王承书说要去单位值夜班,至今未归,六岁儿子也攥着半块桃酥,眼巴巴盯着胡同口,却再也没等到妈妈回家。

这个燕京大学物理系走出来的女教授,就像人间蒸发般消失在茫茫人海。

故事要从三十年前说起,上海老弄堂里有户姓王的人家,二小姐王承书打小就爱捧着《九章算术》琢磨。

别的姑娘绣花扑蝶时,她蹲在青石板上用树枝算开平方。

1930年考进燕京大学物理系那会儿,全系十三个新生就她一个女学生。

教授拿着她解出来的偏微分方程直咂嘴:"这丫头脑袋里装着算盘珠子呢!"

在燕京园的日子,王承书遇见了留洋归来的物理学教授张文裕,两人在图书馆讨论麦克斯韦方程时,窗外的海棠花开了又谢。

1936年硕士毕业典礼上,校长亲自把金钥匙奖章别在她衣襟上,台下坐着的新郎官笑得比新娘子还欢实。

谁都没想到,这对新婚夫妇十三年后会面临生死抉择,1947年美国政府特批的巴尔博奖学金到手时,王承书刚生下儿子。

密歇根大学的老学究直摇头:"哪有大着肚子来念博士的?"可等她把《稀薄气体动力学》论文往桌上一拍,导师乌伦贝克当场拍板收徒。

五年后,"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横空出世,整个物理界都在传:这中国女人要拿诺贝尔奖了。

1949年北平城头换了红旗,王承书攥着《华侨日报》上开国大典的照片,把三百多包专业书分头寄往中科院。

联邦调查局的人三天两头来查水表,有回把她儿子吓得尿了裤子。

直到1956年春天,"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终于靠岸,甲板上的王承书拎着个磨破角的皮箱,里头装着美国海关没查出来的演算手稿。

刚回北京那阵子,王承书在北大教热力学,学生总看见她拎着铝饭盒往教研室跑,裤腿上还沾着粉笔灰。

1958年钱三强找上门那天,她正在黑板前推导流体方程,听说要转行搞核聚变,这位四十六岁的女教授抹了把额前白发:"不就是重新学么?我当年裹小脚都没怕过!"

1961年开春,二机部的吉普车停在了胡同口,王承书把攒了半年的粮票塞进丈夫手里,抱起儿子亲了又亲。

等车开到张家口外的荒山沟里,她才知道自己要造的是原子弹的"心脏",高浓铀。

苏联专家撤走时撂下话:"这些设备你们二十年都玩不转!"王承书带着队伍啃窝头就咸菜,硬是用算盘珠子和手摇计算机,在1964年春节前捣鼓出了合格产品。

罗布泊那朵蘑菇云升起时,王承书正蹲在504厂的锅炉房吃面条。

炊事员老张头瞅着她棉袄袖口露出的棉花,怎么也不信这个天天扫地的"王大姐"是留洋回来的大教授。

等到1980年评中科院院士,报纸上登的照片还是三十年前的旧照,组织上说她的模样得继续保密。

1994年6月,八十二岁的王承书躺在病床上,颤巍巍地在遗嘱上按手印。

十万块存款捐给希望工程,遗体送给协和医院做研究,外孙举着"两弹一星"奖章跑来时,老人已经说不出话,干枯的手指在奖章背面反复摩挲,那里刻着绝密代号:04号功勋。

如今在北大物理楼三层,还能找到她当年用过的黑板。

值夜班的老校工说,有时能听见粉笔哒哒的声响,像在演算某个未完成的方程。

西北戈壁的风沙里,504厂旧址的墙皮剥落处,依稀可见用红漆画的Ω符号,那是王承书教徒弟们标记铀同位素浓度的暗号。

0 阅读:73

猜你喜欢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