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1984年,一位新婚仅三天的年轻战士,毅然奔赴老山战场,英勇献身。令人意

霁雪寒松 2025-05-23 10:57:04

[月亮]1984年,一位新婚仅三天的年轻战士,毅然奔赴老山战场,英勇献身。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妻子后来嫁给了他的亲哥哥。三十年后,这位女子在祭奠亡夫时,却泪流满面,悲痛欲绝。 2014年春天,谢玉花站在云南的烈士陵园,面对一块墓碑嚎啕大哭。 她已经五十多岁,头发花白,脸上的皱纹刻满了岁月痕迹,墓碑上的照片是个年轻军人,名叫王长献。 1984年初春,谢玉花刚满二十二岁,嫁给了村里当兵的王长献,婚礼简单,村里人却都说她有福。 婚礼刚过三天,部队来电,王长献必须立刻返回,赶赴老山战场,谢玉花收拾好丈夫的行囊,送他到村口。 她眼眶红肿,强忍泪水,村里的老人说,嫁给军人光荣,可没人想到,这场离别会成为永别。 谢玉花很快做出决定,她嫁给了王长献的大哥王长江,一个常年咳嗽、干不了重活的男人。 村里人议论纷纷,有人说她是为了留在王家,有人觉得她命苦,谢玉花从不理会这些闲话。 她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回家还要烧饭、洗衣、喂牲口,家里老小的活计全压在她肩上。 为了让小叔子继续读书,她三次去县医院卖血,换来的钱悄悄塞进学费里,从不声张。 冬天田里干活,脚后跟冻裂出血,她用针线自己缝合伤口,第二天照样下地,步子从没停过。 村里有人背地里说她贪图王家的抚恤金,有人同情她日子苦,谢玉花听到了也不辩解,只顾低头做事。 她把王家打理得井然有序,小姑子读书顺利,小叔子也慢慢长大,家里渐渐有了生气。 老山战役打得异常惨烈,王长献所在连队奉命攻占一个高地,敌人火力密集,战斗异常艰苦。 他在突围时为了保护战友,独自引开敌人火力,身中数弹倒在山坡上,手还紧握着枪。 消息传回村里那天,谢玉花正在院子里搓玉米,手里的玉米棒掉在地上,整个人呆住了。 她在医院昏睡了三天,醒来后不言不语,眼神空洞,像是丢了魂。 部队送来一封信,纸上有干涸的血迹,王长献在信里让她照顾好家人,说家里苦可以改嫁。 谢玉花看完信,把它叠好,缝进贴身衣袋,从那天起,她下定决心要守住这个家。 她对王家父母说,她会替长献尽孝,哪怕日子再难,也不会离开这个家。 王家父母身体不好,谢玉花每天忙完农活,还要熬药、端水,伺候两位老人。 父母去世后,抚恤金断了,家里没了经济来源,谢玉花没向政府伸手求助。 她靠种地、养鸡,硬是把日子撑了起来,从不让小姑子和小叔子饿肚子。 小姑子考上了学校,小叔子娶了媳妇,谢玉花的付出让这个家慢慢有了盼头。 2014年,县民政局的人找上门,递给她一张补办的烈士证,封皮红得刺眼。 谢玉花接过证书,手指微微发抖,她低声说,想去云南看看长献。 烈士陵园的风很大,谢玉花站在墓前,盯着王长献的照片,眼泪止不住地流。 她跪下,额头贴着冰冷的墓碑,三十年的坚强在这一刻化成泪水,哭声响彻陵园。 谢玉花的选择让人忍不住去想,她把承诺看得比命还重,用三十年守住了一个家。 那个年代,很多人像她一样,把家庭和责任扛在肩上,舍弃了自己的喜悲。 如今,谢玉花已是奶奶辈,村里的年轻人见到她会主动让路,眼神里带着尊敬。 她依然住在老屋,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日子清贫却过得踏实。 谢玉花的背仍挺得笔直,走在村里的石板路上,步子从没乱过。 信息来源:平顶山民政局《你为国尽忠、我替你尽孝——记好军嫂谢玉花》2017年7月21日

0 阅读:31

猜你喜欢

霁雪寒松

霁雪寒松

霁雪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