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9岁的核武器研制专家魏世杰退休,带着妻儿返回家乡,没想到,妻子和女儿竟接连要自杀,背后原因令人动容。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青岛海风带着咸味刮过老魏家窗台的时候,这个七旬老人正在给三个药盒分装药片。 白色小药片按着早中晚三顿分开放,每个格子都用圆珠笔标着时间。 客厅墙上挂着褪色的全家福,照片里穿中山装的老魏正襟危坐,身边是眼神清澈的妻儿。 那是1985年拍的照片,谁也没想到后来这个家会变成现在这样。 老魏这辈子就像坐过山车。 1964年从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直接被保密卡车拉到青海金银滩。 那地方海拔三千二,刚下车就喘得跟拉风箱似的。 戈壁滩上立着个铁皮厂房,西北风刮得铁皮哗啦啦响,里头摆着从苏联老大哥那儿学来的设备。 他们这个爆破组总共就七个人,成天跟炸药较劲。 有回做参数测试,隔壁车间"轰"地炸了,房顶都掀没了。 老魏跑过去看,满地碎砖头还没巴掌大,在场的人说当时有个技术员正弯腰记录数据,眨眼功夫人就没了。 那天晚饭谁也没动筷子,老魏在日记本上写:"搞这行当,命就是秤砣,得压得住天平。" 对象是所里给介绍的,叫宋建英,在隔壁实验室做数据核算。 两人约会都在厂区后头的沙枣树林,说话声得压得比风声还低。 眼瞅着要打结婚报告,姑娘在放射性物质泄露事故里没了。 老魏把订婚戒指埋在沙枣树下,转头扎进车间更拼命。 部里领导看不下去,把老战友的侄女陈位英介绍给他。 新婚第二天,老魏就穿着工作服回车间了——那时候正赶上氢弹关键期,谁也不敢耽误。 日子本来该往好了过,可老天爷偏要折腾人。 儿子三岁那年发高烧,县医院赤脚大夫给打错针,孩子脑神经受损,六岁以后就再没长过个儿。 闺女倒是聪明,考上了省重点中学,结果在大学谈对象被人骗,精神受了刺激。 老魏从青海往家赶那天,闺女正拿头撞医院的白墙,嘴里喊着"有鬼追我"。 1990年退休回青岛,老魏盘算着该享清福了。 哪知道老伴看见俩孩子这模样,当场就魔怔了。 原先在厂里管账本的老会计,现在成天缩在墙角数蚂蚁。 街道办给分的两居室,硬是被老魏隔成三个单间。 儿子见着妹妹就要摔东西,老伴看见儿子就犯病。 最后没法子,把儿子安置在两条街外的老筒子楼,老魏每天得跑三趟。 早晨五点半,老魏先给老伴喂药。 治精神分裂的氯丙嗪得饭后吃,得先熬小米粥。 闺女那屋得等太阳晒到窗台才肯起床,老魏得掐着点儿把治幻听的奥氮平磨成粉拌在豆浆里。 伺候完家里两位,揣上两个馒头就往儿子那儿赶。 三十多岁的儿子还跟小孩似的要人喂饭,吃完还得陪拍皮球。 这是当年在厂区托儿所学的手艺,没想到五十岁还得用上。 茶几底下压着张泛黄的奖状,是当年部里颁的"核工业建设先进个人"。 上头来慰问的领导看见老魏家这情况,红着眼眶说要给特殊补助。 老魏摆摆手:"比起戈壁滩上那些没回来的弟兄,我知足了。" 转头就把补助金换成进口药——闺女吃国产药过敏,身上起红疹。 最悬的是2003年冬天。 老魏出门买降压药,回来看见老伴拿水果刀在手腕上比划。 老头儿扑上去抢刀片,手上划出三寸长的口子。 闺女在边上又哭又笑,说听见天上有人喊她名字。 那天晚上老魏蹲在卫生间洗血衣,搓着搓着突然把脸埋进湿衣服里,肩膀抖得跟筛糠似的。 可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他还是那个陀螺似的老魏。 社区图书馆的人都知道,有个戴老花镜的大爷常来查资料。 老魏把当年在车间记的数据重新整理,出了本《尖端科技背后的故事》。 出版社编辑看着书稿直咂嘴:"魏老,这些可都是机密啊。" 老魏指着扉页上"本故事纯属虚构"六个字笑:"咱给孩子们种个科学梦,不犯纪律。" 如今老魏八十多了,腰板还挺得笔直。 每天晨练经过海边,总有人跟他打招呼:"魏老师又出来遛弯啊?" 他笑着点头,兜里揣着速效救心丸。 医生说他这心脏就像用久了的拖拉机发动机,指不定哪天就熄火。 可老魏自己心里有数:"我得比家里那仨活久点,要不他们找谁喂药去?" 抽屉最里头压着张泛黄的照片,是221厂爆破组合影。 七个年轻人站在戈壁滩上,军大衣被风吹得鼓起来。 老魏常说:"比起照片里另外六个再没回来的兄弟,我这点苦算个啥?" 窗台上摆着盆仙人掌,是在青海戈壁滩上带回来的,三十多年了还绿着。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北京日报——为国隐姓埋名26年,核弹专家“与苦难握手言和”撑起整个家)
1990年,49岁的核武器研制专家魏世杰退休,带着妻儿返回家乡,没想到,妻子和女
飒沓风华舞
2025-05-22 20:23:00
0
阅读:101
用户13xxx07
49岁核武器研制专家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