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湖北一农民锄地时,突然挖出一个骨灰罐,他觉得晦气立刻丢掉,却被妻子偷

提莫说热点 2025-05-22 11:14:46

1958年,湖北一农民锄地时,突然挖出一个骨灰罐,他觉得晦气立刻丢掉,却被妻子偷偷捡回家当油罐,哪知里面竟藏着稀世珍宝! 那年春天,湖北恩施的农田里,泥土中埋藏着一件沉睡千年的秘密。 农民老刘像往常一样在地里挥动锄头,突然"铛"的一声,锄头磕到硬物。他扒开土层,挖出个沾满泥浆的陶罐。 老刘觉得晦气想扔掉,妻子却把罐子带回家当油罐用。这个看似普通的决定,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陶罐在灶台角落放了小半年,有天妻子清洗罐子时,发现罐底卡着个沉甸甸的金属块。 用清水涮洗后,露出淡黄色光泽,表面刻着弯弯曲曲的符号。 老两口都不识字,只觉得这东西像铜块,第二天就拿去供销社换盐。 供销社老赵按废铜称重,八分钱换了斤盐。这个交易看似平常,却让千年国宝在民间又漂泊了三年。 老赵把金属块锁在柜台抽屉里,闲时拿出来把玩。日子久了,表面黑色包浆褪去,金灿灿的光泽透出来。 他这才惊觉可能是金子,赶紧藏在家里衣柜深处。 1961年武汉文物商店来恩施收购文物,老赵揣着捂了三年的"铜块"去鉴定。 专家老吴看到蛇形钮扣和篆刻文字,当场掏100元收购,这在当时可是抵得上普通工人三个月工资。 后来经武汉博物馆鉴定,这枚2.2厘米见方的金印重85.5克,印钮是盘曲的蛇形,背部鳞片清晰可见。 印面刻着"晋蛮夷归义侯"六个阴文篆字,刀法遒劲,布局严整。 据记载,西晋朝廷为安抚南方归顺的少数民族,会赐予首领金印作为信物。 而恩施地处鄂湘渝交界,古称建平郡,正是晋朝所称"蛮夷"聚居地。 这枚金印的出土过程充满戏剧性,老刘锄地时以为挖到石头,妻子清洗陶罐时发现金属块,供销社老赵误判材质,三代普通人的无心之举串起文物流转链条。 专家推测,金印原主人可能是某位归顺晋朝的部落首领,因战乱或变故将印信封存陶罐埋藏。 千年后重见天日时,已无人知晓具体归属,只留下"归义侯"的封号见证民族融合。 类似形制的晋代金印全国发现不足十枚,2010年北京嘉德秋拍会上,"晋归义羌侯"金印拍出百万高价。 武汉博物馆馆藏数据显示,蛇钮金印采用失蜡法铸造,蛇眼用錾刻工艺突出,印文延续秦汉印风,既体现中原王朝威仪,又保留少数民族图腾特征。 这种"怀柔远人"的治理智慧,通过方寸金印跨越时空传承。 金印流转故事背后,折射出特殊年代的文物认知困境。 五十年代农村识字率低,老刘夫妇不知篆书为何物;供销社虽负责物资回收,但缺乏文物鉴别能力。 直到专业机构介入,才让国宝结束"一斤盐换百元"的流浪史。 如今这枚金印在博物馆展柜里闪耀,提醒着后人:脚下每一寸土地,都可能埋藏着连接古今的文明密码。 信息来源: 武汉博物馆官网文物档案 《晋书·地理志》建平郡沿革 国家文物局《全国馆藏一级文物名录》

0 阅读:57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