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内蒙古一对夫妻生下儿子不想要,连夜送给村里刚丧子的贫农:“这孩子你要

寒梅傲骨雪中情 2025-05-21 21:56:36

1979年,内蒙古一对夫妻生下儿子不想要,连夜送给村里刚丧子的贫农:“这孩子你要吗?”对方如获至宝:“我要!我要!”没想到40年后男孩会让他泪流满面。 1979年,内蒙古武川县西乌兰不浪乡的董栋小经历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46岁的庄稼汉接连失去两个儿子,媳妇改嫁远走,只留下他和老母亲守着空荡荡的土坯房。白天在地里干活时,他总盯着村口那条黄土路发愣,夜里听着老母亲咳嗽声,几次摸到农药瓶子又放下。 那天晚上,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沉寂,同村张姓夫妇抱着裹在羊皮袄里的男婴,说话直截了当:“老董,添丁本是喜事,可咱家五个娃实在养不活了。你刚没了儿子,要是不嫌弃......” 话没说完,董栋小已经扑通跪在地上,抖着手接过襁褓。借着油灯看清孩子小脸那刻,这个蒙古汉子眼泪砸在炕席上,溅起细微的尘土。 孩子取名董永在,户口本上“父子关系”那栏按的是红手印,当时村里人都说老董犯傻,自家都揭不开锅还揽这苦差事。 可董栋小硬是咬牙扛住了——他把家里留着过冬的三袋莜面换成钱,又卖了唯一的下蛋母鸡,抱着孩子翻过两道山梁,求到三十里外刚生完孩子的表侄女门上。8个月里,每隔三天他就背着空奶瓶走个来回,脚上的千层底布鞋磨穿了三双。 永在7个月大时,董栋小在公社砖窑找了份搬砖的活计,每天鸡叫头遍就揣着两个窝头上工,晌午别人蹲在窑口吃杂粮饼子,他就着凉水啃干粮,省下饭票月底换成白面。 收工后还要摸黑去生产队的羊圈挤奶,管事的看他实在,破例许他每天留半瓢鲜奶。有次下工路上遇到暴雨,他脱了褂子包着奶罐往家跑,第二天高烧烧得说胡话,怀里还紧紧搂着没洒的羊奶。 永在6岁那年,董栋小揣着攒了三年的粮票去乡里小学报名,校长看着补丁摞补丁却浆洗得干净的孩子,破例免了学杂费。永在的作业本正面写完写背面,铅笔头短得捏不住就绑在木棍上接着写。 那年冬天董栋小在供销社扛了三天麻包,换回十本新本子和五支带橡皮头的铅笔——这事后来上了县里《教育简报》,标题是“寒门父子求学记”。 初中三年,永在每天要走十二里山路,有年腊月大雪封山,董栋小天没亮就起来铲雪开路,愣是从家门口清出条羊肠小道到村口。 永在捧着全区数学竞赛奖状回家那天,董栋小把奖状贴在堂屋正墙,逢人就念叨:“这娃娃随我,脑瓜子灵光。”其实村里人都知道,老董自己连名字都写不利索。 高考放榜那年,乡邮递员的自行车铃铛在董家院门口响得格外清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到了,永在却躲在灶房抹眼泪——他偷偷填了军校志愿,想给家里省学费。 董栋小蹲在门槛上抽完三锅旱烟,连夜走了二十里地去县武装部打听消息,回来时脚底板磨得血肉模糊,却咧着嘴笑:“部队首长说啦,好苗子部队也要!” 军营里的永在像棵钻天杨似的往上长,新兵连考核全优,第二年保送军校,后来考上国防大学博士。每次晋升的消息传回村里,董栋小总要揣着电报到老伴坟前念上三遍。 2011年永在提上校衔那天,特意请假带着新军装回村。老董摸着金灿灿的肩章,突然想起三十多年前那个雨夜,自己光着膀子护住的那罐羊奶。 如今84岁的董栋小住在天津干休所,永在办公室隔壁专门隔出间朝阳的屋子,军事科学院的人都见过这样的场景:董上校开会时,老爷子就坐在走廊长椅上看报纸,食堂打饭永远是多要个炖得烂糊的菜,出差行李箱里总备着血压仪和常用药。 有回上级来视察,看见永在一手挽着父亲一手抱着文件,感慨道:“这哪是带爹上班,这是带着定心丸啊。” 信源:中国青年报——带着养父读书、工作,这位上校的故事令人动容

0 阅读:26
寒梅傲骨雪中情

寒梅傲骨雪中情

寒梅傲骨雪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