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大学教授何家庆来到深山调研,由于过于饥饿,于是就向村民讨吃的。不料,村民居然端来一碗猪食,没想到,何家庆不仅没生气,甚至接过那碗猪食,泪流满面的吃了起来。 (信息来源:2019-10-21中国青年网——一位“布衣教授”的初心) 1998年秋,大巴山腹地的茅草屋里,50岁的何家庆攥着开裂的竹杖,盯着农妇递来的搪瓷碗,灰白黏稠的猪食里浮着霉变的红薯渣,混着谷壳和野菜根,他突然哽咽,这酸腐味,竟与三十年前父亲讨回的泔水如出一辙。 饥饿让他顾不上体面,狼吞虎咽时,泪水混着糠糊滑进喉咙,农妇后来才知道,这个“流浪汉”是安徽大学教授,更不知道他裤兜里揣着国家“八七扶贫计划”的贫困县名单,正徒步三万公里推广魔芋技术。 在安徽大学生科院,何家庆的寒酸是公开的秘密,他总穿那件洗褪色的藏青中山装,右肘补丁摞着补丁,是1984年考察大别山时被荆棘划破的,腰间牛皮腰带磨得发亮,是妻子用旧自行车内胎改的。 最扎眼的是他那个帆布包,包底缝着父亲临终前塞给他的58张烟纸,每张都记着当年乡亲们接济的粮食,二两玉米面、半瓢红薯干、三个野菜团子,这些泛黄的字迹,后来成了他走遍17个省份的“精神干粮”。 1990年,他在绩溪县推广魔芋,为证实“林下套种”的可行性,毅然决然地在海拔800米的深山搭建草棚,一住就是三个月,暴雨夜山洪冲垮试验田,他连夜扛锄头抢修,被毒蛇咬伤左腿,竟用匕首划开伤口放血,边包扎边嘟囔:“这蛇毒比农药轻多了。” 次年,500亩魔芋丰收,他却落下风湿病根,至今阴雨天仍隐隐作痛,可他转头又把奖金捐给村里修路,自己揣着速效救心丸继续往深山钻。 在云南镇雄县,何家庆教农民用草木灰给魔芋消毒,被笑“读书读傻了”,为证明效果,他当场脱胶鞋把脚泡进泥水里,三天后伤口愈合,村民这才信服,可谁又知道,他裤兜里始终揣着救心丸,长期风餐露宿让心脏布满瘢痕。 最为惊险的当属1998年湖北利川之事,他误入围黑的采石场挖石,双手血肉模糊,几近昏厥,管事者恐出人命,连夜将其弃于山路之上,他蜷在树根下啃野果充饥,醒来继续赶路,后来他在日记里写:“农民等不起,魔芋种等不起,这点苦算啥?”这种“自残式示范”让村民心服口服,可谁又见过他偷偷抹药时颤抖的手? 2000年,何家庆在潜山县推广栝楼时,发现村民用剧毒农药催熟,他当场摔碎喷雾器,带着三个农民钻进深山,用七天七夜找到野生栝楼群,为证明无公害种植可行,他抵押房产贷款建示范园,结果台风掀翻大棚,十万株幼苗毁于一旦。 村民劝他放弃,他却跪在泥地里扒开残枝,捡起半截根茎狂笑:“看!这断面是乳白色的,说明根系没烂!”那年冬天,他裹着军大衣睡在田埂,用体温护住最后三株幼苗,直到次年惊蛰,枯枝上竟爆出鹅黄的新芽。 这种“玩命式科研”让同行觉得他“魔怔”,有次在广西,他为了验证魔芋抗旱性,把自己反锁在旱地棚里七天七夜,靠啃芋头根续命,出来时嘴唇干裂渗血,却捧着数据手舞足蹈:“这下能救多少村子啊!”可他自己的体检报告上,血吸虫病、风湿性心脏病、胃溃疡等诊断密密麻麻,像一张发黄的旧账本。 何家庆去世后,女儿在父亲铁盒里发现237粒魔芋种子,每粒都用烟纸包着,写着种植户的名字和地址,这些种子,是他用二十年时间从深山带回的“火种”,最让人动容的是他临终前的安排,捐献眼角膜时,特意要求“给山区孩子”,护士后来告诉他,受捐者是个因魔芋产业脱贫的农户后代。 如今,大别山的魔芋田已连成金海,栝楼藤爬满皖南的屋檐,可何家庆留下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向下扎根”的生命哲学,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知识分子从不在云端高谈阔论,而是像野草一样,把根系深深扎进泥土。 当某些专家在学术会议上大谈“乡村振兴”时,或许该先问问自己,敢不敢像何家庆那样,为了一粒种子,在猪圈旁吃下那碗带着体温的猪食? 现在有些专家下乡调研,西装革履转一圈,数据全靠电脑编,这样的“扶贫”能经得住几场雨?何家庆最让我服气的,是他敢把命交给土地,他吃猪食不是作秀,是饿到极限时对生命的敬畏,他睡猪圈不是矫情,是真正把农民当亲人,反观现在某些“扶贫干部”,开着豪车进村,扶贫手册写得比论文还漂亮,可村民真正需要的种植技术呢? 我常想,如果何家庆活在今天,看到某些“网红教授”直播带货卖农产品,会不会气得摔了搪瓷碗?他一生最痛恨“形式主义”,可现在有些“产业扶贫”项目,种出来的作物烂在地里没人收,这和当年他跪在泥地里护着的栝楼苗,简直是天壤之别。
男子收到法院传票时,心里“咯噔”一下,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心想:“我又没做错,怕啥
【2评论】【9点赞】
用户10xxx55
接近地气,真正为民的好专家,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