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不能建,否则迟早要被炸掉。”1992年,国著名的水利专家黄万里强烈反对

墨色山水情未了 2025-05-21 11:47:42

“三峡大坝不能建,否则迟早要被炸掉。”1992年,国著名的水利专家黄万里强烈反对建设三峡大坝,为何我国坚持要建呢? “三峡绝对不能建!就算是建出来,最后也会被炸掉!” 说出这番言论的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学家黄万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许多水利学家都认为应该修建一座抗洪防汛的大坝,只有他一个人反对这项工程。 黄万里出身名门,父亲黄炎培的言传身教,在他心中早早种下了求真务实的种子。从唐山交通大学毕业,本可安稳做个桥梁工程师,可一场长江大水,吞噬七万生灵,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立志治水,远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深造,拿下该校首个工程博士学位。学成归来,他没去大学当教授,而是扎进江河治理的一线。 十年间,他跑遍长江黄河沿岸,亲身体验河边生活,目睹水土流失的严峻。这些一手经验,让他摸索出“顺应自然、科学规划”的治水思路,这与书本理论自然不同。 上世纪五十年代,治理黄河的呼声高涨。1957年,在北京饭店,70位顶尖水利专家齐聚,讨论苏联专家提出的三门峡大坝方案。会上,一片乐观,多数专家相信大坝一成,黄河水患永除,甚至能“黄河水清”。 唯独黄万里,提出了刺耳的反对意见。他认为,苏联方案有根本错误:高坝蓄水,泥沙必在上游淤积,抬高河床,堵塞渭河入黄口,最终陕西关中平原将遭殃,重蹈下游河南的覆辙。 会上,他孤军奋战,坚持己见,可声音很快被淹没,会议甚至一度变成对他的批判。人们深信“圣人出,黄河清”,黄万里却说,黄河变清本身就违背自然规律。 可惜,忠言逆耳。三门峡工程照旧上马。1960年大坝开始拦洪,仅仅几个月后,黄万里的预言便不幸成真:渭河口泥沙严重淤积,八十万亩良田被淹,农民被迫迁徙。 一年半,十五亿吨泥沙淤在渭河,原本不易泛滥的渭河,竟不得不紧急修防洪堤。富饶的关中平原,产量锐减,土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泥沙淤积甚至威胁到西安。 现实,无情地验证了黄万里的远见,那些曾高喊“黄河清”的专家们哑口无言。连到1961年底,水库泥沙淤积高达20亿吨,周边农田淹没面积比蓄水前还多了24万亩。 工程目标被迫从“拦住上游所有泥沙”调整为“暂时蓄洪并排走泥沙”。即便如此,因泄洪洞位置太高,排沙能力不足,泥沙淤积依旧向上游“翘尾巴”,潼关河床持续抬高。 三门峡的改造迫在眉睫。最终决定采用“两洞四管”方案。在这场与泥沙的博弈中,早已洞悉一切的黄万里却备受冷落,先是被派往密云修水库,后来更被派到三门峡清理厕所。 忧心忡忡的他,冒着风险上书董必武,再陈三门峡的根本错误,指出黄河携沙是自然现象,三角洲平原就是这么来的,指望大坝清淤下游不切实际。 信寄出不久,水利部出人意料地请他主持大坝改造方案设计。黄万里不计前嫌,耗费两月心血,设计出开凿隧洞排沙并用灯泡式水轮机加速底流的方案。 然而,因与主流意见相悖,方案再次石沉大海。水利部采纳了多数人建议的逐一开启坝下排水通道的办法,短期内是冲出些泥沙,但正如黄万里所言,这只是权宜之计。治理黄河是他毕生追求,却始终无处施展。2001年,黄老逝世。两年后,渭河再次泛滥。 上世纪九十年代,另一项规模空前的长江三峡工程,再次将水利建设推向风口浪尖。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水多,洪灾也多,平均十年一次大洪灾。新中国成立前后,长江连续爆发特大洪水。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赞同。黄万里在1993年工程启动之初,便多次上书高层,明确反对。他预言,大坝建成,长江上游数亿吨砂石将无法出川,在上游堆积,十年内将堵塞重庆港,江津北碚地区将遭远超历史的洪灾,最终可能不得不炸坝。 除了他,有九位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也拒绝在支持文件上签名。他们认为三峡工程有四大隐患: 一是破坏长江生态,影响中华鲟等洄游鱼类繁殖;二是改变地质条件,可能诱发“水库地震”;三是军事风险,大坝一旦被攻击,下游六省一市堪忧;四是财政负担重,近2000亿投入,单位发电成本高,百万移民更是“全球性大难题”。 面对这么多潜在风险,中国经过16年努力,耗资2485多亿元,三峡工程于2009年全面完工,百万移民也得到安置,比如水下40米建成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千年大昌古镇也原样复建。 如今,站在三峡大坝的面前,我们不禁要问:这座大坝究竟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壮举,还是一次对自然的冒犯? 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三峡大坝的建设,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也让我们意识到,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必须时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科学规律的尊重。

0 阅读:0
墨色山水情未了

墨色山水情未了

墨色山水情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