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一个知青在看钱学森的论文时,发现方程推导错了,就给钱学森写信,谁知钱

科技历史回忆录 2025-05-20 23:42:43

1964年,一个知青在看钱学森的论文时,发现方程推导错了,就给钱学森写信,谁知钱学森不仅回了信,还说:“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新疆,有个叫郝天护的年轻人在煤油灯下捏着钢笔发呆。 桌上摊着好几张写满算式的草稿纸,角落里还堆着几本翻旧了的《力学学报》。 盛夏的夜风吹得窗棂作响,小伙子额头沁着汗珠,手握成拳又松开,终于下定决心把面前的信纸塞进了牛皮纸信封。 这封挂号信要寄往北京,收件人栏工整地写着"钱学森同志收"。 那时的钱学森早已是国内顶尖的科学家,是搞导弹卫星的重要人物。 而郝天护只是个刚毕业分配到西北的大学生,这个深夜的举动要是让别人知道,怕是要说他不知道天高地厚。 事情还得从半年前的《力学学报》说起。 郝天护在戈壁滩的帐篷里读到钱学森的新论文,越看越觉得有个方程式不对劲。 起初只当自己学艺不精,可延安大学数学系的底子摆在那儿,拿铅笔在膝盖上划拉三遍验算,那个小数点后的错处就像玛纳斯河里的石头,在旱季里愈发显眼。 信寄出两个月后,挂号回执章都沾了灰,郝天护几乎忘了这茬。 那天他从测绘队回来,看见桌上躺着印有"中国科学院"抬头的牛皮纸信封,手都哆嗦了。 展开信纸,开头的"郝天护同志"五个字就让他的心怦怦直跳。 钱老不单拿放大镜看了他的意见,还认认真真写了回信。 钱学森在信里先为延期回复道歉,说前阵子在戈壁滩忙导弹试验。 老人家承认论文里的公式确实写反了推导步骤,还夸年轻人胆大心细。 末了建议小郝把验证过程整理成文章,算是对现有研究的补充。 后来这篇发表在《力学学报》上的勘误说明,成了郝天护职业生涯的敲门砖,可惜当年的人们更爱讲另一个关于坚持真理的故事。 说起钱学森,那可是杭州钱塘江边钱王后裔。 祖上出过吴越国王,到大清朝虽说门庭冷落,好在家传的书香没断。 老钱在北平念书时就能跳级听课,后来考上交通大学铁路工程系。 那些年日军飞机在上海滩耀武扬威,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攥着庚子赔款奖学金漂洋过海,钻进麻省理工的航空系图啥? 就为了将来造出咱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到了美国才晓得什么叫寄人篱下。 白皮肤的同学故意把他的试验数据扔进废纸篓,教授说东方人搞不了精密科学。 年轻气盛的钱学森较上劲了,愣是用半年啃下别人三年的课程。 后来跟着冯·卡门搞研究,师徒俩在加州理工的咖啡馆吵得侍应生都躲着走,最后吵出个"卡门-钱学森公式"。 美国海军次长听说他要回国,撂下狠话说这人能顶五个师。 说回国哪那么容易? 老美把资料没收了不算,还给安个"红色间谍"的罪名关进监狱。 幸亏周恩来总理拿朝鲜战场逮的四个美军飞行员换人,捱到1955年秋天才踏进罗湖口岸。 前脚刚过海关,后脚就被请进中南海。 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听说美国人拿五个师换你,我看五个师不换。" 那会儿的中国真叫一穷二白。 军工车间造个螺丝钉都得用锉刀修毛边,钱学森带着百十号大学生在荒滩上搭帐篷搞风洞试验。 三年自然灾害闹得基地断炊,邓稼先他们饿着肚皮打算盘,钱学森把自己稿费换成粮票往年轻人兜里塞。 这辈子最自豪的倒不是导弹壮了国威,而是他挑中的那156个学生,后来带出两万国防系统技术骨干。 关于老钱较真的故事,北京中关村的老研究员们能说上半个月。 有个刚分来的大学生搞错了小数点,被老爷子拿着放大镜追了三间办公室。 中国第一颗导弹试射前夜,他照着八百多页演算稿重新推导,硬是把计算过程精简到十页纸。 那劲头像是把当年在美国受的气都化成了动力,非得要让黄土地里蹦出响当当的硬科技。 郝天护后来当上教授总说,人的眼界都是被撑大的。 当年要没有那封回信,他可能就在新疆农场耗一辈子。 而钱学森把这些"较真"的种子撒遍大江南北,西北的沙漠里才能长出航天城,东南的渔村才能有卫星发射塔。 就像老钱办公桌上摆的那个白玉烟灰缸,看着普通,却是用新疆和田的石头抠出来的。 咱们中国人啊,最不缺的就是把石头捂成玉的耐性。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钱学森向一位年轻人道歉: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 )

0 阅读:0
科技历史回忆录

科技历史回忆录

关注我,关注体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