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6登场后,歼-20能对外出口吗?这么说吧,就算歼20能卖出去,也没人能买得

醉美大势本人 2025-05-20 18:02:56

歼-36登场后,歼-20能对外出口吗?这么说吧,就算歼20能卖出去,也没人能买得起。

歼-36是中国六代机研发的“前哨战”,这种采用变循环发动机、具备空天作战能力的新型战机,其技术代差足以让歼-20从“战略撒手锏”降级为“战术常规装备”。

但这种降级并不意味着歼-20就能随意出口——就像美国在F-35量产十年后仍限制F-22出口一样,中国对歼-20的技术控制只会更严格。

美国《1945》网站曾推测,中国可能将未升级的旧款歼-20作为出口型号,但即便如此,其单价仍可能突破8000万美元,远超俄罗斯苏-57的3000万-5000万美元报价。

这种定价策略背后,其实是通过保持代差优势,确保在国际市场上形成“高端不卖、中端主导”的格局。

而且,五代机的“烧钱”程度远超想象。以歼-20为例,其配备的WS-15发动机单台造价超过2000万美元,而每飞行小时的维护费用高达3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每分钟烧掉一部高端手机。

这种成本对于军费不足百亿美元的国家(如巴基斯坦年军费仅100亿美元)来说,即便咬牙买下几架,也难以维持常态化训练和战备值班。

更致命的是,歼-20的隐身涂层需要恒温恒湿的机库保养,这意味着购买国必须配套建设数千万美元的基础设施,而这恰恰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的。

还有,中国在军品出口上始终坚持“不附加政治条件”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向所有国家开放歼-20。参考美国对F-35的出口限制,中国很可能将歼-20的买家限定在“战略伙伴”范围内。

例如阿联酋曾试图采购歼-20以替代F-35,但最终因美国施压和技术保密问题不了了之。

这种政治博弈的本质,是中国在维护自身战略利益与拓展国际市场之间寻找平衡——毕竟,将最先进战机卖给地缘政治敏感国家,可能引发地区军备竞赛,反而损害中国的全球战略布局。

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也限制了歼-20的出口空间。目前全球五代机市场已形成“F-35垄断、苏-57低价抢滩”的局面。F-35凭借北约体系的兼容性和全球1500架的量产规模,将单价压至7000万美元以下;而苏-57则以“技术降级+分期付款”策略,试图打开中东和东南亚市场。

歼-20若想突围,必须在性能、价格、售后三者间找到平衡点,但这恰恰是最难的。以沙特为例,其虽有财力采购歼-20,却因长期使用美制装备,难以解决与歼-20的指挥系统兼容问题。

不同于美国将军售作为外交工具,中国始终将国防工业定位为“保家卫国的基石”。歼-20作为全球唯一与F-22同级别的重型五代机,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战略威慑,而非创造经济收益。

正如国防部发言人所言,中国在军品出口上“一向采取慎重负责态度”,这种态度背后,是对国家安全与国际责任的双重考量。即便未来歼-36服役,歼-20的出口也可能仅限于“有限技术输出”,例如向巴基斯坦提供简化版歼-20E,但前提是必须接受中国的技术监管。

这种“能卖但不卖”的策略,其实折射出中国军工体系的成熟。从早期低价倾销歼-7,到如今主导五代机市场规则,中国正通过“技术代差+成本控制”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当歼-36开始试飞时,歼-20的出口问题早已不是简单的商业决策,而是涉及国家战略、技术安全、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在这场博弈中,“没人能买得起”或许只是表象,真正的核心,是中国正在以自己的节奏重新定义全球军火市场的游戏规则。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醉美大势本人

醉美大势本人

胡思不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