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的二婚3 当时很多人都说,62岁的退休工人,为什么要找一个74岁的老头呢?肯定是图了钱吧。现在看来,苏阿姨图的不仅是钱,还图个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影响力。婚后她的生活立马提高了几个档次,整个人的精气神儿都不同了。出门时遇到熟人,”你这是鲤鱼跳龙门啦。“苏阿姨嘴上不说,心里的喜悦却是溢于言表。 在此之前,苏阿姨和她的老母亲住在达茂旗,俩人一起照顾着生下来就患小儿麻痹症的三妹。为了让三妹有事做,她们开了一间小小的杂货店,卖酱油醋什么的,一老一残经营着小店,那状况比李娟妈妈还惨。当时老母亲已经80多岁了,日子过得十分辛苦。 俩人见面后不约而同地相中了彼此,便开始约会了,只是悄悄地进村,打枪地没有。 苏阿姨过来看我爸。干休所走了一圈儿,她了解到,只有达到一定级别的军队离退休干部才有资格进入干休所。主要是师级及以上的离休干部,已故离休干部的遗孀也被允许进入干休所居住。 干休所有晨练广场、小公园,办公楼里设有门诊,还有专门的医生护士值班。各种娱乐活动更是五花八门。苏阿姨看后心生欢喜,一股新生活的渴望油然而生。 俩人又一起去了干休所对面的自由市场转了转,四月初春风刚温柔地吹过,塞北高原的阳光就变得热烈起来,俩个穿戴整齐的老人心情雀跃,暗流涌动。 我爸迈着他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步伐,他个子高,身材魁梧,虽然五官长得一般,但是气宇轩扬。 俩人来到烧饼铺子摊位,苏阿姨说:买两个红糖焙子吧。 晒得黢黑的老板娘大呼小叫地说:“哎呀,我的老天爷,看看这俩人的福相,好般配呀,简直可以去广场走秀了。”话音刚落四周的人眼睛齐刷刷地望过来… 恰巧遇到苏阿姨的老熟人,那位阿姨特别精瘦,一起逛了几个摊位后,瘦阿姨就被误认成保姆了。 分手时,瘦阿姨开玩笑说,“我得赶紧逃,跟在你俩身边被当成保姆了。”老爸表面儿上稳如泰山,心里却涌上一股子暗喜,苏阿姨则坦坦荡荡地笑起来,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不知不觉,他们貌似找到一点恋爱的感觉,吹着小风,老爸说话都柔了两分。 苏阿姨看老爸有点进入状态了,便直接对我爸说,“我父亲曾是乌蒙的大牧主。我10岁起就帮着父亲料理家事了,因为弟弟妹妹都小,我站在马车上跟着父亲去牧民家收租子。” 她父亲在解放前曾是草原上的王公贵族牧场主,贫穷牧民给牧主放牛羊,一年下来,如果损失少,产羔多,则牧主管一年吃喝,年底还会给一头牛、三五只羊、一件羊皮袍子,一些奶制品。如果一年下来放牛羊群损失多,产羔少,牧主要罚去本应付给的牛羊等物品。 老爸一听出身大牧主,一时间惊得眼珠子都圆了,自己根红苗正了一辈子,可不能让巴掌山遮住了老花眼,在婚姻问题上站错了队啊! 于是一场认真的外调开始了。 那个接待外调的人仰天大笑了半天才说:“都什么年代了还玩这个?苏阿姨第一任丈夫早就还了清白而且老苏肯定是好人。”外调的人回来后,压在我爸心头的那块大石头总算被挪开了。 后面的事情苏阿姨不愿意多说了,但老爸知道,这样的出身在六十年代末她一定吃了不少苦,很多年她都是在忍辱负重中度过的。 苏阿姨期盼着可以改变命运,但命运多舛,她的第一次婚姻是个蒙古族地方老干部,在60年代末吃了不少皮肉之苦和精神折磨,很快就去世了。 苏阿姨那时还年轻,自己带着五个孩子艰难度日,过了几年,在好心人的介绍下她再婚了,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年第二个丈夫死于癌症。当地人都传苏老太命硬,一般人镇不住。 苏阿姨和第一任丈夫生了五个孩子,老大是个女儿,是她的得力助手,只要母亲有事,她会第一时间赶到,尽管她是个医生。 老二是个儿子,“我大儿子去当兵,提了干,后来出现了精神问题,他能在水上走。”苏阿姨第一次跟我们讲他儿子能在水上走的时候,我们都很吃惊,以为她儿子的病使她受刺激也出现了幻觉,后来才得知人家是特种兵,练过轻功。 苏老太太在认识我爸之前,已经单身了好多年。她说自己都没有再婚的想法了,谁知缘分就是这么神奇。 这将是苏阿姨的第三次婚姻,她是一个非凡的老太太,无论是人品的闪光点还是她的毛病,都彰显出一个蒙古女人活在阳光下的坦率。 她总是说,人和人呆在一起,如果感到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做事顺风顺水,那么这个人就是来滋养你的。 等这件事水到渠成了,俩人就商量着准备结婚了。 当苏阿姨宣布了消息后,孩子们异口同声支持,这么多年,她一个人含辛茹苦地照顾五个孩子,确实太不易啦,但是到了我家这边,却引发了一场悍然大波
老爸的二婚3当时很多人都说,62岁的退休工人,为什么要找一个74岁的老头呢?
电三驴流浪生活
2025-05-20 15:45:32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