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五位四川籍的知名企业家,他们的创业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在中国西南的经济版图上,四川企业家群体以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和产业报国的家国情怀,创造了许多商业奇迹。 一、刘永好 出生于成都的刘永好,用四十年时间将一家养鹌鹑的乡村作坊发展为横跨农业、金融、化工的跨国集团。 1982年,他与三位兄长凑资千元创办育新良种场,在鹌鹑养殖做到全球第一后毅然转型饲料生产,成功打破外资企业对中国饲料市场的垄断。这位“饲料大王”并未止步于传统农业。 2016年联合小米等企业创立四川新网银行,通过大数据风控技术为超过6000万三农用户提供数字信贷服务,开创了“田间地头秒批贷款”的金融新模式。 他的“光彩事业”扶贫工程在凉山、阿坝等深度贫困地区建成136个产业项目,累计培训新型农民48万人次,将产业链价值延伸到最需要发展的角落。 二、刘汉元 同样深耕农业领域的刘汉元,则在水产养殖与光伏产业的跨界融合中开辟出新天地。 1986年,22岁的他发明“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使四川鱼塘亩产从不足500斤跃升至3万斤,这项技术被写入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广手册。当通威饲料稳居全球水产饲料销量冠军时,他敏锐捕捉到能源革命机遇,将晶硅光伏产业链做到全球产能第一,2023年高纯晶硅产量占据全球40%市场份额。 其独创的“渔光一体”模式在江苏如东建成全球最大单体渔光互补电站,1.2万亩鱼塘年发电8亿度,水下鲈鱼亩产达3000斤,实现“一度电、一条鱼”的生态循环经济。 三、汪俊林 在传统白酒行业,汪俊林用二十年时间演绎了濒危品牌逆袭的神话。 2002年接手负债6亿元的郎酒时,这个曾与茅台并称“赤水河双璧”的老字号已濒临破产。 他力排众议押注酱香赛道,投资200亿元建成占地10平方公里的吴家沟生态酿酒区,将基酒储存量提升至22万吨,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可分得1.5两陈年郎酒。 其打造的郎酒庄园开创体验式营销先河,10公里黄金储酒峡谷、天宝洞藏酒文化区与定制封坛服务,让消费者在洞藏馆的时光长廊里品味“生长养藏”的酿造哲学,这种沉浸式体验推动青花郎单品年销突破百亿,改写了高端白酒市场格局。 四、张勇 餐饮界的颠覆者张勇,则从四川简阳的四张火锅桌起步,将“服务即产品”的理念推向全球。 1994年创立的海底捞以“眼镜布、美甲服务、生日歌舞”等创新打破传统餐饮边界,其发明的“舞面”技艺甚至催生出专业的面艺师职业认证体系。 当同行还在比拼口味时,他率先构建数字化中台系统,通过全球统一供应链和“超级APP”实现1.2亿会员的精准运营。 2020年疫情冲击下,海底捞逆势新增门店544家,依托“啄木鸟计划”和“硬骨头计划”动态调整网络,这种弹性扩张模式被哈佛商学院收录为危机管理经典案例。 五、王健林 从四川走向全国的王健林,以万达广场重塑了中国城市的商业生态。 这位从转业军人转型的地产大亨,在2000年首创“商业综合体”开发模式,将购物中心、写字楼、公寓和酒店进行空间折叠,带动成都金牛万达广场单店年销售额突破80亿元。 他的文化出海战略更具突破性——收购美国AMC院线后三年内扭亏为盈,并购传奇影业打造《哥斯拉大战金刚》等全球IP,成都青城山脚下的万达影视基地更成为东方“好莱坞”的重要支点。 在经历债务危机后,他果断推动轻资产转型,2023年新开业的47座万达广场中,36座采用品牌与管理输出模式,这种“商业操作系统”的进化验证了川商“能屈能伸”的生存智慧。 以上五位来自四川的企业家,在他们商业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苦心创业的艰辛。你觉得他们算是成功的企业家吗?四川经济人物 四川籍名人
四川慈善总会出面回应!黄杨钿甜的爸爸杨伟和四川慈善总会的办公室主任是同名同姓,不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