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知青郑庆全和30岁“光棍”刘二蛋一起守场院。晚上,他们抓到了偷粮食的寡 妇王秋玲。王秋玲自知理亏,跪在地上,瑟瑟发抖。郑庆全不知如何是好,转头问刘二蛋:“二蛋哥,你说咋办?”
秋收过后,郑庆全和三十多岁的光棍刘二蛋被安排守场院,晚上要防范小偷,以免粮食被偷。两人守夜的那几天里,夜风刺骨,寒意袭人,他们总要不停地走动,来驱散寒气。
一天夜里,月亮淡淡地照着地面。就在半夜,他们听到院子里传来细微的响声。
郑庆全警觉地朝声音的方向走去,发现一个瘦小的身影,正蹲在地上翻动着粮袋。他用手电筒一照,顿时那人脸色煞白,站在那儿瑟瑟发抖。
“你是谁?”郑庆全喝道。
那人缓缓抬起头,原来是村里的一位寡妇,王秋玲。她大约二十七八岁,瘦削的脸上满是愁容。见到郑庆全,王秋玲当即跪下,眼泪汪汪地看着他,不住地道歉。
“对不起,真的对不起,我实在没办法了!孩子病了,家里一点白面都没有,晚上发高烧,我这才偷点粮食去换白面。”
王秋玲边哭边诉说,话语哽咽,听得郑庆全心里一阵酸楚。
郑庆全转头看向刘二蛋,想听听他的意见。刘二蛋是本地人,村里人称他“二蛋哥”,性子直率。
听到王秋玲的话后,刘二蛋摸着后脑勺,咂咂嘴,叹了口气:“孤儿寡母的,咱们就当没看见吧,别难为人家了。”
郑庆全点点头,沉默片刻,从粮袋里抓出粮食递给王秋玲:“先拿着,赶紧回家去,别让孩子等急了。”
王秋玲千恩万谢地走了,郑庆全看着她离去的背影,心头不免酸涩。回到场院,他辗转难眠,总想着王秋玲孤身一人带着孩子的情景。
于是,从那天起,郑庆全开始暗中帮衬王秋玲,时不时地帮她挑水、劈柴,见她缺了什么便悄悄送过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村里渐渐传开了关于王秋玲的闲话,说她一个寡妇,总勾搭男人,引人非议。
村里人背地里议论纷纷,说她勾引知青郑庆全,又说她不知廉耻。
王秋玲听到这些话后,面子上过不去,找了个机会当面对郑庆全说:“小郑,我知道你是好心,但咱们还是别来往了,不然我一个寡妇,别人说闲话,我可受不起。”
郑庆全听了,心里不是滋味,沉默片刻后说道:“秋玲嫂子,我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咱们行得正,做得直,我只想帮你,别人爱咋说就咋说吧。”
然而王秋玲的面色愈加黯淡,摇了摇头,执意让郑庆全别再来帮忙。
郑庆全看着她瘦削的背影消失在月光下,心里五味杂陈。后来,他打听到,王秋玲的丈夫早年因工地事故去世,留下她一个人带孩子,日子实在艰难。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某日清晨,郑庆全找到大队书记,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书记,我想娶王秋玲。”
书记一听愣住了,半晌才回过神来,语气郑重地问:“小郑啊,你确定吗?你可得想清楚,她毕竟是寡妇,还有个孩子……”
郑庆全毫不犹豫地点头,坚毅地说道:“我想清楚了,秋玲嫂子人好,为了孩子吃了不少苦,我愿意帮她,也愿意抚养她的孩子。我是真心的。”
大队书记见他如此坚定,叹了口气,说道:“既然你心意已决,我就去跟她说说,不过这事儿不简单,你要做好思想准备。”
随后,书记亲自去找王秋玲。王秋玲一听,不由得愣住了,脸上涌上泪光,神情复杂地看着书记。
“我这样的女人,郑庆全怎么能看得上呢?我不过是一个寡妇,拖着个病弱的孩子……”
书记笑着打断了她的话:“秋玲啊,人家小郑是真心待你,不在乎这些。你自己也得考虑考虑,能有个人照顾你,不是好事吗?”
王秋玲低头不语,心里挣扎了许久,才低声说道:“我愿意。”几天后,郑庆全和王秋玲的婚事在村里成了大事,村民们议论纷纷,但大多数人感到惊讶和钦佩。
婚后,郑庆全带着王秋玲的孩子一起生活,对孩子视如己出。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加倍努力干活,挑水、劈柴、耕田,所有粗活累活他都抢着干,从不让王秋玲受累。家里虽然穷,可一家人生活得温馨又踏实。
郑庆全的孝心和辛劳,逐渐感动了村里的乡亲们,村民们开始尊敬他,也不再对王秋玲说三道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