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我国之所以在稀土方面占据如此巨大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名叫徐光宪的大科学家,“从0到1”,创造性地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串级萃取法”,这才使得我们开始在稀土产业独占鳌头。 在我国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被誉为 "中国稀土之父"" 稀土界的袁隆平 ",用毕生心血改写了中国稀土产业的命运,他就是徐光宪。 1944 年,他从交通大学毕业,带着对知识的渴求与报国的热忱,踏上了赴美留学的征程。1951 年,凭借着非凡的科研能力,他顺利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由于在学术上的优异表现,他成为了著名的美国西格玛克塞荣誉科学会的会员,这在当时是许多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的荣誉。他的导师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那里有着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丰厚的待遇,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无疑是一片理想的土壤。 然而,在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之间,徐光宪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当时的中国,虽然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却在稀土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我们空有宝矿,却只能低价将稀土原料出口,西方国家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提炼加工后,再以高价将深加工产品卖回给我们。 在这样的局面下,中国的稀土产业几乎被西方国家 "卡脖子",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不仅经济利益受损,在技术上也受制于人。 看到这种情况,徐光宪内心充满了焦急与不甘。他深知,稀土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突破技术难关,他一头扎进了稀土研究领域,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从 1972 年到 1975 年,整整三年时间,他日夜钻研,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在 1975 年,他提出了自己的串级萃取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中国稀土产业发展的道路。 但徐光宪并没有将这一技术据为己有,他有着更广阔的胸怀。1978 年,他开办了 "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将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毫无保留地向全国推广。 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他亲自授课,耐心讲解,让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掌握了这一关键技术。他知道,只有全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了,中国的稀土产业才能真正崛起,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提出理论到技术成熟,并非一帆风顺。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徐光宪带领着他的研究团队,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串级萃取技术。 1988 年,这项技术基本成熟,中国的稀土分离技术终于实现了质的飞跃。利用这项技术,我国可以实现稀土分离之后的纯度达到 99.99%,接近百分比,这一数据创造了世界最高记录,让中国在稀土分离技术领域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回顾徐光宪的科研生涯,他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有人说他傻,放着美国的优渥条件不要,放弃了可能获得的巨大财富,却回国做 "赔本买卖"。 但在他看来,个人的得失与国家的发展相比,根本不值一提。他心里清楚,只有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提升了,中国才能在全球稀土竞争中站稳脚跟,不再被国外 "卡脖子"。他的目光长远,不计较个人的小利,一心只为国家的稀土产业能够蓬勃发展。 他的故事,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缩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奋斗。正是有了像徐光宪这样的科学家,中国的科技事业才能不断前进,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自从中国掌控稀土命脉后,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发现巨量稀土资源,就连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