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节流令”来了,党政机关开始过“紧日子”了 5月18日,新华社报道

汤铖说 2025-05-19 13:49:37

“史上最严节流令”来了,党政机关开始过“紧日子”了 5月18日,新华社报道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修订版《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这一消息如巨石投入舆论之湖,激起千层浪,全国党政机关“紧日子”模式再度开启,此政策更被冠以“史上最严节流令”之名。 细看条例内容,诸多新规直击要害。在差旅费方面,党政机关国内差旅差费开支预算方案实施前,必须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这一规定让差旅费用的支出多了一道严格监管的“关卡”,有效避免不合理的差旅开支。公务用车更新时优先选用新能源车,既响应了绿色发展的号召,也从长期来看能降低能耗成本。采购项目明确不得指定品牌或者型号,若当局采购招标文件中有超标配置要求,便属于违反采购规定行为,这无疑为采购环节戴上了“紧箍咒”,防止采购过程中的利益输送与资源浪费。 另据了解,此次条例还首次明确“年度预算执行中不予追加”,这一举措可谓精准打击了年底突击花钱、重复开支和虚增支出等问题。过去,部分地方和部门存在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造成财政资金的不合理使用与浪费,如今这一规定从源头上堵住了这些马虎算账、粗心大意问题的漏洞,让财政资金的使用更加规范、科学。 从数据中,我们也能清晰看到中央对节流的决心。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公共预算支出增长5.9%,而中央“三公”经费就减少了25.06亿元 。不仅中央如此,各地方也积极响应。陕西省今年提出省级机关事务支出预计压减5%以上,省级当局采购预算支出同比减少3%以上;云南省则要求到2025年单位建筑能耗较2020年下降4%、单位用水量较2020年减少6%。这些数据背后,是各级政府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政策的积极践行。 此次修订不仅应对短期财政压力,更着眼于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通过将节约指标纳入干部考核、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推动形成"绩效优先"的财政文化。 正如专家所言:"从'突击式节流'到'制度性控流',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精细治理新阶段。"

0 阅读:325
汤铖说

汤铖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