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知府陈兆棠被押赴刑场,革命军劝他认清形势:愿意出资十万元支持革命,可

星河征途远 2025-05-18 10:34:24

1911年,知府陈兆棠被押赴刑场,革命军劝他认清形势:愿意出资十万元支持革命,可免他一死!陈兆棠却梗着脖子吼道:“死就死,哪能拿钱帮助你们谋反?” 那年的潮州城笼罩在革命的风暴中,平日里威风八面的知府陈兆棠被五花大绑押往刑场,灰布长衫沾满泥浆,辫子散乱垂在胸前。 围观的百姓挤满街巷,有人往他脸上吐唾沫,也有人躲在墙角抹眼泪。 这个曾让盗匪闻风丧胆的知府大人,终究迎来了自己的终章。 要说陈兆棠的出身可不简单,他爹陈士杰是曾国藩帐下的红人,当过山东巡抚。 陈家书房里堆着四书五经,院里种着紫竹青松,陈兆棠打小就泡在墨香里长大。 四十岁那年他走捐官路子,揣着银票到四川大邑县当知县。 刚上任那会儿,县城外头土匪闹得凶,大白天都敢劫官道,老百姓种的地被糟蹋,养的猪被抢走,连县衙的税银都差点被劫。 陈兆棠脱了官服换上粗布衣裳,带着师爷往山沟沟里钻。 在破茅屋里听老农哭诉,在茶摊上跟货郎打听消息。 摸清楚土匪分三伙人:有活不下去的庄稼汉,有专门绑票的亡命徒,还有抽大烟的地痞。 他琢磨出个法子,让各村组织团练,白天巡山晚上守寨,抓着的土匪分三六九等:手上没沾血的送矿山做工,杀过人的押到县衙审问。 不出半年,大邑县竟能夜不闭户。老百姓凑钱给他立功德碑,他倒把家底掏空建了平云书院,说要把娃娃们教成读书种子。 好景不长,朝廷一纸调令把他派到崇庆州,这地方可比大邑县凶险十倍,山高林密土匪扎堆,前任知府夜里睡觉都要在床底下藏把火铳。 陈兆棠这次变了个人似的,师爷拟的安民告示被他撕得粉碎,新告示就两行字:"凡为盗者,擒获即斩。" 刑场天天见血,刽子手的鬼头刀都砍卷刃了,有个猎户偷了财主家两只鸡,按大清律该打二十板子,结果被当成土匪砍了脑袋。 一年下来三百多颗人头落地,刑场边的老槐树都被血浸成了暗红色。 要说这狠招还真管用,崇庆州地界安静得像冬天的池塘,可老百姓心里直打鼓,赶集时交头接耳:"陈屠户今天又要宰几个?" 这话传到省城,御史台的折子雪片似的往京城飞,陈兆棠倒不在乎,收拾行李又去了惠州当知府。 有苦主跪在衙门口喊冤,他就让衙役抬出十几箱案卷,说每个死囚都画了押。 转眼到了辛亥年,革命的火星子溅到潮州城,陈兆棠还做着忠臣梦,把府库的银子熔成银锭往京城运。 革命军冲进知府衙门那天,他正穿着五品白鹇补服写请罪折子。 刑场上,有个戴圆框眼镜的年轻人劝他:"拿出十万大洋助饷,留你性命。" 陈兆棠梗着脖子嚷嚷:"要钱没有,要命一条!"这话惹恼了行刑队,十三杆汉阳造喷出火舌,把他打得像破麻袋似的。 要说这人真有意思,在四川救过百姓,在广东杀过恶人,临了却为腐朽朝廷送了命。 潮州百姓后来分成两派:老辈人说他镇得住场子,年轻人骂他是清廷走狗。 倒是那所平云书院,民国年间出了不少教书先生,也算给他留了点香火。 参考资料: 星岛环球网《晚清名臣之子陈兆棠嗜杀》

0 阅读:119

猜你喜欢

星河征途远

星河征途远

星河征途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