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沈阳军区调来了一名副司令员,因为带个“副”字,军区个别干部根本不重视,甚至连欢迎仪式都不打算准备,而开国上将陈锡联听说后,愤怒地批评道:“真是胡闹,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沈阳军区来了位副司令员,不少干部看着职务里带个"副"字就起了怠慢心思。
连个正经的欢迎会都懒得张罗,这事儿传到开国上将陈锡联耳朵里,老将军气得直拍桌子。
要知道这位新来的副司令可不是寻常人物,人家是跟着红军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杨勇将军。
他打小生在穷苦人家,十来岁就参加了童子军,从小就认死理,认定要跟共产党走,十五岁那年拿着半块窝头参加了红军。
在反围剿那些年,他跟着部队在山沟里跟白军兜圈子,别人行军打仗累得倒头就睡,他偏要借着篝火认字读书,把《孙子兵法》背下来半本。
战士们都说这杨政委不光能带兵,耍起大刀片子比老猎户还利索。
长征路上四渡赤水,杨勇带着突击队顶着枪子儿架浮桥,有回炮弹皮子削掉半个耳朵,他照样指挥完全军过河。
等卫生员要给他包扎,他早带着队伍奔娄山关去了,到了抗日那会儿,他在冀鲁豫军区当副司令,领着队伍跟鬼子汉奸死磕,带着部队今天端炮楼明天炸铁路,硬是把上千个据点给拔了,把破碎的根据地重新缝成整块布。
淮海战役那会儿,他带着中野一纵在双堆集跟黄维兵团死磕了七天七夜,最后硬是把老蒋的十二兵团给打没了建制,这些战绩可不是吹出来的,都是拿命换来的真章。
到了抗美援朝,杨勇带着二十兵团在金城前线跟美国人较劲,上甘岭战役,他发明的坑道战让美国大兵吃尽苦头。
有回视察前沿阵地,炮弹就在指挥所门口炸了,他抖抖身上的土照常布置任务,底下参谋劝他注意安全,他倒说:"炮弹长了眼,专找胆小鬼。"
这么个战功赫赫的老将,1972年调到沈阳军区当副司令,愣是让些眼皮子浅的干部给看轻了。
那帮人觉着副职就是挂名的,连个欢迎会都懒得准备,陈锡联上将听说这事,专门从北京往沈阳挂电话:"你们知道杨勇是什么人吗?四渡赤水他淌过血,淮海战役他啃过硬骨头,金城反击他让美国人尿裤子!"这话传开,原先说风凉话的干部臊得恨不能钻地缝。
其实他本人倒不在乎这些虚礼,到任第二天就下连队摸情况,跟着战士们在靶场练枪,五十多岁的人三发子弹还能打二十九环。
有回军区开作战会议,他对着沙盘把边境防线说得头头是道,连常年驻守的老边防都服气,底下人这才明白,老将军肚子里装的不是官威,是真材实料的打仗本事。
值得一提的是,他下部队检查从来不吃小灶,战士吃什么他吃什么,去边防哨所,正赶上大雪封山,他跟着炊事班刨了三天雪道背给养。
战士们后来才知道,这个跟着他们扛麻袋的老兵,就是当年把白崇禧赶出湖南的杨司令。
沈阳军区那几年正赶上中苏关系紧张,他提出"重点设防、机动支援"的八字方针,后来成了全军边防建设的样板。
苏联在边境搞演习,杨勇带着观摩团往前线凑,子弹从头顶嗖嗖过也不躲。回来跟干部们说:"带兵的就该有这股子虎气!"
等退休那年,军区干部们自发组织了欢送会,当年怠慢过他的几个干部红着眼圈敬酒,老将军端着茶杯笑:"都是革命同志,讲这些虚头巴脑的做啥。"他所说的话就像这辈子干的那些实事,不图名不图利,就图对得起身上这身军装。
苏米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