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红25军军长吴焕先率部途经家乡,路上遇到一具女尸,他走近一看,脸色大

晨曦微尘 2025-05-17 10:52:17

1933年,红25军军长吴焕先率部途经家乡,路上遇到一具女尸,他走近一看,脸色大变,因为这具女尸,竟是他妻子的尸体! 大别山区的草木刚冒出新芽,红二十五军的队伍踏着泥泞山路往家乡方向开拔。 这支由吴焕先带领的红军队伍刚经历重建,战士们脚上的草鞋磨得只剩半截,腰间干粮袋早已空空荡荡。 队伍经过黄安县七里坪时,走在最前头的通讯员突然停住脚步,路旁倒着个衣衫褴褛的妇人,散乱的头发上沾着枯草,隆起的腹部在粗布衣裳下格外显眼。 他快步上前蹲下,手指刚碰到妇人的肩膀就僵住了,那张瘦得凹陷的脸上沾着黄土,却分明是他朝思暮想的妻子曹干先。 军装口袋里的半块杂粮饼掉在泥地里,那是他特意留给怀孕妻子的口粮,如今再也送不出去了。 他跪在土路上,耳边嗡嗡响着两个月前那个飘着细雨的清晨,那天他正在临时指挥部看地图,警卫员小陈支支吾吾说有人找。 隔着漏风的木板门,他看见妻子挺着五个月身孕的肚子,背着比她人还高的竹筐,在屋檐下冻得直跺脚。 筐里装着半筐红薯干,那是她和婆婆拄着木棍,沿着几十里山路挨家挨户讨来的。 "队伍缺粮,娘说不能拖后腿。"曹干先当时隔着门板说的这句话,后来总在深夜里往吴焕先耳朵里钻。 他记得自己当时硬着心肠没开门,听着妻子踩着湿滑的山路渐渐走远。 那筐救命的粮食熬过了部队三天的口粮,却要了母子两条性命,饥寒交迫的孕妇走不出二十里地,最终倒在红军行军的路旁。 山风卷着草叶掠过新坟,他把军帽攥得起了褶,从黄麻起义就跟着队伍的他清楚,这样的牺牲不是头一遭。 就在半年前,他带着突围的战士回村,发现自家老屋早被白军烧成焦土。 藏在夹墙里的老母亲活活饿死,干瘪的手里还攥着给儿子留的野菜团子。 方圆三十里的乡亲都说,吴家满门忠烈,可这"忠烈"二字背后,是连着三代人的血泪。 队伍继续向西开拔那天,炊事班老张头往吴焕先兜里塞了把炒黄豆,红着眼眶:"军长,留着垫肚子。" 战士们都知道,他们的军长已经三天没正经吃过饭了,不是没粮食,是咽不下。 每到宿营地,他总要在炊事班转悠,盯着煮野菜的大锅发呆,仿佛那翻滚的热气里能瞧见妻儿的脸。 1935年8月,这支铁打的队伍转战到甘肃泾川,那天太阳毒得能晒化石头,前卫连刚转过四坡村的山梁,突然传来枪声。 国民党军三十五旅的伏兵从三面压过来,子弹打得山坡上黄土飞溅。 他抄起望远镜往制高点冲,警卫员小陈死命拽着他的武装带:"军长!让二营上!" "制高点拿不下,全队都得折在这儿!"他甩开警卫员的手。 他记得清清楚楚,那天自己冲在突击队最前头,驳壳枪打得枪管发烫。 就在离山顶最后二十米的地方,左胸突然像挨了记重拳,仰面倒在滚烫的岩石上时,他恍惚看见妻子背着竹筐从山梁那边走来,筐里的红薯干变成了金灿灿的麦粒。 后来打扫战场的战士说,军长牺牲时怀里揣着半块发霉的杂粮饼,饼上还留着整齐的牙印。 卫生员含泪清理遗物时发现,军装内袋缝着块褪色的红布,上面用炭笔歪歪扭扭写着"干先"两个字。 这块红布后来跟着部队走完了长征路,最终存放在鄂豫皖苏区纪念馆的玻璃柜里,和吴焕先生前用过的望远镜摆在一起。 泾川战斗过去半个月后,红二十五军终于在陕北和刘志丹的部队会师。 如今站在七里坪的烈士陵园里,还能看见吴焕先墓前的青石板上刻着两行小字:"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 信息来源:解码长征|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红军高级将领 新华网

0 阅读:12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