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地质勘察组竟在贵州的山洞里,找到两台正在运转的美国发电机,令人震惊的是,检查发现,机器竟运转了几十年! “我们出200万美元,想买走你们的那两个铁疙瘩。”1999年,美国勒菲尔公司的一批员工横跨太平洋,来到了中国西南内陆的贵州。 在当地县政府的办公室里,他们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这个令人震惊的请求——愿意斥巨资购买当地保存的两件“铁疙瘩”。 令人惊讶的是,这两个“铁疙瘩”其实原本是从美国运抵贵州的,现在美国人却不远万里前来“赎回”。 要知道,1999年的20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上亿元人民币的购买力,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不禁令人好奇:这两个外表毫不起眼的“铁疙瘩”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值如此天价? 一切都要从那战火连天的年月说起。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在中国大地上展开疯狂的侵略,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大片国土相继沦陷。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接连失守,国民政府被迫西迁,最终落脚在重庆。为了保存国家最后一点工业火种,继续支撑战争,大量军工企业和基础工业单位不得不向大后方转移。 那是一场艰难而仓促的大撤退,设备靠人扛,原材料靠骡马驮,工程技术人员颠沛流离、一路艰辛。 在这当口,工业赖以生存的命脉——电力,成为需解决的大问题。 中国当时的电力基础本就薄弱,而沿海发电设施又是日军重点打击的目标,电网系统频繁遭到破坏,眼看就要全面瘫痪。为了继续维持兵工生产,西南地区,特别是地势复杂、山高谷深的贵州,逐渐被确立为战略后方的重中之重。 1938年春天,原本驻扎在广东石林的兵工厂部分人员,带着残存的设备和重要图纸,一路辗转南下西进,几经波折,最终在1940年落脚于贵州。 这个在地图上都不显眼的小县城,从此开始了不平凡的岁月。 随着局势的继续恶化,来自辽宁、山东、江苏等地的技术人员也陆续抵达,与原有力量汇合,正式组建了“第四十一兵工厂”,担负起为抗日前线生产武器弹药的重要任务。 工厂一开工就遭遇了电力瓶颈。初期仅靠两台小型柴油发电机勉强维持运转,不仅功率不足,而且故障频发。机器刚转几圈,电就跳闸了,工人们常常干到一半不得不停工,生产进度一拖再拖。 眼看这样下去根本难以为继,厂长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供电问题,必须自己建一个水电站! 这个想法在当时无疑是大胆甚至冒险的。因为水电站的核心部件——发电机和水轮机,当时的中国尚无能力制造,唯一的出路就是从海外采购。 经过一番反复比较和技术评估,工厂最终决定选用美国的发电设备,以及勒菲尔公司出品的高效水轮机。这些设备价格高昂,工厂几乎是倾尽全部家当——不仅动用了所有的经费,还包括厂领导和技术骨干们自掏腰包的积蓄,才勉强凑齐购置款项。 运输这批关键设备也异常艰难。为了避开日军的轰炸路线,工厂动用了当时极为罕见的空运方式——美制运输机将这些笨重器材空投到西南腹地,再通过崎岖山道用人力和牲口拖运至工地现场。 终于在无数次试验和调试后,点亮了水电站的第一盏灯。 这座水电站,不仅解决了兵工厂的燃眉之急,也成了抗战时期中国工业自救与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而那两台从美国进口、穿越战火运抵贵州深山的“铁疙瘩”,也因此有了不凡的历史意义。 1945年,日本投降了。 “41兵工厂”跟着就解散了。这水电站,费了那么大劲儿建起来,好像一出场就没了用武之地,多少有点尴尬。不过,历史没把它忘了。兵工厂撤走后,有12个老员工自愿留下来,继续管着水电站。 新中国成立后,天门河水电站归遵义钛合金厂管,继续给遵义的工业和老百姓用电。1953年,因为长时间超负荷运转加上有些操作不当,发电机组出了点毛病,技术人员花了一个多月修好了它,还把一些坏了的美国零件换成了国产的。 从那时候起,这两台“中美混血”的发电机,就开始了它们更漫长的服役。 一晃到了2006年,地质队员们“重新发现”这两台还能转的老发电机时,它们背后的历史才又被翻了出来。 美国通用公司听说了,眼睛一亮,这可是活广告啊!开价想买回去。我国这边呢?婉拒了。为啥?这两台发电机早就不光是机器那么简单了,它们是那段苦日子的见证,装着一代人的牺牲、智慧和不服输的劲儿。 如今,天门河水电站改造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贵州的一个旅游点。
为啥中美较量没人出来当和事佬?不夸张的说,没有人想劝架,全世界都希望中国揍美国一
【1评论】【3点赞】